太极拳的定位 丹田鼓荡、内转和螺旋力( 八 )


下面我想就第一层面“调控自己的身心”中的“调控自己的身躯”部分 , 谈些看法 。 为了便于交流 , 先梳理几个传统的概念 。
阴阳:阴阳的观念 , 是古人特有的思辨模式 。 譬如我们平时喝茶的茶杯 。 西方人看到茶杯 , 首先会考虑 , 这杯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 用什么方法做的 。 西方人善于直接从茶杯“有形”的部分来考虑 。 而中国人看到这个茶杯 , 首先会想到 , 这个茶杯是可以用来喝茶或者喝酒的 , 因为要盛水 , 所以起码会拿起茶杯 , 朝杯底看一眼:漏不漏?可见 , 中国人善于从无形的空间来反视有形的杯体 , 之后才会考虑怎么来制作这个杯子 。 古人讲的“体用” , 就是这个道理 。 从无形出发 , 来考虑有形的问题 , 从“用”来考量“体” , 以“阴”来衡量“阳” , 这就是太极式的思辨特征 。 有形与无形 , 背面与正面 , 这些都是“阴阳”的基本概念 。 在武技上 , 东西方也有差异的 。 譬如说西洋拳击 , 他们研究的是单手出拳拳量有多少磅 , 速度要多少快 , 每秒出多少拳 。 太极拳所研究的是:怎样与对手组成一个阴阳球体 , 怎样将自己身躯外的空间 , 与对手联络 , 与对手沟通 , 然后再调控对手的身心 。 所谓“布形候气 , 与神俱往” , 布形是调整己身有形的姿态 , 候气则是将己身身躯之外的空间 , 笼罩对手 , 进而调控对手的身心 。
阴阳这一思辨模式 , 反映在太极拳上 , 首先是“阴阳的平衡” 。 “冲气以为和” , 阴阳平衡 , 旨在构建“和谐” 。 不树敌 , 不折腾 , 化解矛盾 , 人与自然平和相处 。 第二 , 以“无形”去考量“有形” , 或者以“用”考量“体” , 体用合一 。 杨澄甫老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 , 就是以“用”考量“体”的 。 一些人只练拳架 , 不练推手 , 只求拳架 , 不讲使用法的 。 体用不一 。 就像一个杯子 , 外形很美 , 而杯底却是漏的 , 其实 , 这也不能叫做杯子了 。 第三 , 太极拳是一种用最小的能量来发挥最大功效的一种技术 。 所谓四两拨千斤 , 讲的就是这一层面上的要领 。 套用时尚的概念 , 太极拳是一种低碳、低能耗的运动方式 , 而达到的养生、武技效用却是最大化的 。
身心:古人将自己的身体 , 分作“身心”两部分 。 这也是用“阴阳”的思辨模式 , 从有形的“身”与无形的“心”两方面 , 来考量自己的身体的 。 古人的“心” , 与西医的心脏 , 不是一个概念 。 心是君器 , 是可以主宰身躯的 。 从现在概念来讲 , 心 , 是大脑的活动 , 是一种思维 , 一种情绪 , 一种心理活动 。 再者 , 古人的“身” , 也是从“阴阳”两部分来认识的:一是指躯体百骸 , 一是指五脏六腑 。 用西方医学的理论来讲 , 躯体百骸 , 是指由动物性神经来调控的器官 。 五脏六腑是由植物性神经来调控的器官 。 而脏腑系统中 , 脏 , 是相对完整的系统 , 是一个半封闭系统;腑是有来龙去脉的 , 是相对开放系统 。 基于“身”的这两部分的构造 , 中医又建立了两大理论体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 。 脏腑学说 , 旨在构建五脏六腑与肢体百骸的关联 。 经络学说 , 旨在梳理脏腑系统与肢体百骸之间能量的输送渠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