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气论 陈式太极拳打手行功要求( 七 )


初学陈式太极拳时 , 由于边想边做 , 动作上往往顾此失彼 , 精神容易专一 , 心意自然会静下来 , 并且越练以后 , 思想容易专一 , 心意自然会静下来 , 并且越练越宁静 。 太极拳功夫深 , 练得非常宁静的 , 当行拳表演时 , 纯静专一 , 形神意合 , 气势腾挪 , 一片神行 , 可以把观众的情绪安定下来 , 专心欣赏 。 有些人在练拳时把“心静”练成闭目养神睡眠状态 , 动作松懈随便 , 没精打采 。 并且把拳套的时间无限止地延长 , 也就是把静坐功运用的太极拳行功内来了 , 这气呵成等要求是相悖的 。 但也要避免带着力量浑身乱颤、乱喊乱叫、横眉怒目练法 。
如果能够认真做到心静用意 , 常年坚持练拳 , 则会使有关部位神经都处于一定程度兴奋状态 , 导致气血循环加速 , 经膜和毛细血管扩张 , 开头会出现发热、发涨的感觉;另外 , 随着动作的伸缩旋转 , 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声 , 全身有轻松的上升之感 , 又有向下松沉之意 。
五、陈式太极拳的呼吸
我国源远流长的健身法导引术和吐纳术 , 在公元前四世纪已见于老子、庄子、孟子诸人的著作中 。 老子说:“专气致柔 , 能如婴儿乎:”“虚其心 , 实其腹” , “绵绵若存 , 用之不勤” 。 其意为呼吸的一开一合要自然 , 气息要由粗到细 , 由细到微 , 绵绵不断 。 保持腹实胸宽状态 。 做深呼吸运动和柔软运动配合自然呼吸 , 使人精神和身软 。 庄子在《大宗师》说:“古之真人 , ……其息深深 。 ”庄子把“真人”作为“众人”的对称 , “众人”是不练习深呼吸运动的人们 。 “息”就是“气” , 就是“呼吸” , 庄子《人间世》说:“气息茀(音勃)然” 。 一呼一吸 , 称作一息 。 孟子说:“气……以直养而无害” , 意思呼吸要循乎自然 。
陈式太极拳的呼吸法是采自源远流长的导引述和吐纳法 , 因此它的呼吸法和静的呼吸法是同出一源的 。 不过 , 陈式太极拳是动静交修 , 内外兼练的整体的和内外统一的拳术 , 它的姿势复杂多变 , 全身各部分的动作“清规戒律”很多 , 配合呼吸一时不易恰到好处;静是静中求动 , 姿势单纯 , 呼吸自然协调 , 做到“形神合一” 。
陈式太极拳九世祖陈王廷在遗词中说:“到而今 , 年老残喘 , 只落得 , 黄庭一卷随身伴” 。 “黄庭”即《黄庭经》 , 指《黄庭经》中的“嘘吸庐外 , 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 。 陈王廷把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动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 , 这就使陈式太极拳成为整体的、内外统一的内功拳 。 在练习时 , 要求意识、呼吸、动作松圆三者密切结合 , 达到“内外合一”的目的 。 陈式太极拳呼吸法主张:虚领顶劲 , 气沉丹田的方法是立身端正 , 有意识地配合动作引导气流徐徐有下行的感觉 , 沉入腹部脐下 , 不许使力硬压 。 明代高濂所编《遵生八笺》中引《心书》说:“出息入息 , 长收缓放 , 使之绵绵 , 长养神气” , “皆出于自然 , 不可……拔苗助长” , 这与拳论引用孟子的话:“气……以直养而无害”是一致的 。 练拳时心平气和 , 凝神一致 , 以意运动 , 要求做到:心静无物 , 物我两忘 , 气定神闲 , 心息相依 , 呼吸自然 。 这就是要消除杂念 , 心静用意 , 呼吸自然 , 内外兼修 , 形神兼练的方法 。
陈式太极拳主张用意识指导动作 , 调节呼吸 , 在极为宁静的情绪下进行适度练习 , 在“气沉丹田”的基本要求下 , 随着动作的变换 , 使呼吸与“内气潜转”协调 , 逐渐达到“气遍身躯不稍痴”的要求 。 通过腹式呼吸运动 , 膈膜一上一下 , 内脏作轻微的带有浅弧形的自然按摩运动 , 促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