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首传秘修桩法 杨式太极拳的要求 初学太极必看

练者众 , 能技击者寡 , 实足因为练操者众 , 而练拳者少 , 练操易而练拳难 , 教操者众而教拳者少 。 练欲求技击 , 必须先求形正 。 各家招式都不尽相同 , 难道只有一家形正 , 其余都不正?不是的 。 形正并非指每一招式的运行路线标准不变 , 而是指身法要领正确 。 身正形顺 , 则内劲自出.就身法要领来看 , 各家留下的文字也不尽相同 。 有说要含胸塌腰 , 有说 要含胸拔背;有说要泛臀 , 有说要敛臀 。 于是有些人就争得不可开交 , 莫衷一是 。 其实这都是佛家所谓之文字障、语言障.真正真传实修一脉相承者身法基本上是一样的 , 并不因为不是一派就不同了 。 试看陈发科与杨澄甫的拳照 , 陈氏讲塌腰泛臀 , 但陈发科凹腰撅臀了吗?杨氏讲敛臀 , 但杨澄甫凸腰缩臀了吗?此俩位前辈表现出的身法要领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 拳术是一门亲修实证的技术 , 不是空讲理论 , 而是先有拳而后有理论 。 未有理论之前 , 身法要领全凭身教意会 , 后来才逐渐形成文字;各人对文字的理解不同 , 于是就有不同的表述 。 但有师承得真传之人 , 所表现出的身法形态几乎是一样的 , 因为这足代代身教而心领神会传承下来的 , 不是看两本拳谱就比葫芦画瓢作出来的样子 。 欲学真太极 , 先找个好老师 , 好老师不一定要有名气 , 而是要有而又明理 。 千万不要跟那些练操的学 , 学偏了以后想纠正都难;自学也不行 , 没有自学成功的 。 如果本地没有好老帅 , 又特别想学 , 不妨去看点好的教学光碟 , 学一下里面的基本功 。 最好两个人一起学 , 互相纠正 。 至于招式套路嘛 , 就不要学了 , 还是等找到好老师再学吧 。 这主要是考虑到以后出门寻师可以略微节省些时间 。 找到老师后 , 不可疑师 , 抱着怀疑的态度练永远无成 。 若有疑则先交手验证 , 真有功夫的老师绝对欢迎你试手 。 一般老师敦太极 , 都会先教些基本功 , 比如站桩 , 基本手法、步法 。 千万不可忽视这些 , 一定要好好练 , 始终谨记练拳练的是身法 , 不是招式有多少 , 多练这些基本功是让你达到身法正确的捷径 。 初练套路.不可求多 , 尽量把一势学标准了再学下一势 。 主要还是练身法 , 身法定型了 , 学别的招式易如反掌 。 若贪多求全 , 一个月学一套 , 回头还得重新纠正 。 但学拳容易改拳难 , 练成错误定型改起来可就难了 。 学练要先练方后练圆 。 开始时不要追求圆顺 , 要把手脚肩胯肘膝等位置放对 。 比如一个圆形手法.先定好四角的位置 , 再把这四个角的位置放对了 , 再定好八个角的位置 , 把这八个角的位置放对了.然后稍一圆顺 , 动作就到位了 。 肩胯肘膝也都要如此练 。 脚是一下子就要定到位 。 如此做去 , 很快就能上手 。 若一开始就想圆顺 , 手脚往往不能准确刮到位 , 练久了就练油了 , 终难入门 。 先要松练 , 全身放松 , 一点拙力也不要用 , 这是去僵求柔 。 身法要领就按照下面说的去做 。 首先要虚领顶劲 , 也有说虚灵顶劲的 , 也有说顶头悬的 , 总之都是一个要领 。 头要领起 , 但不可过顶 , 过顶则脖颈僵硬 , 要虚虚领起 , 如同一根细线把头发吊起来 , 头要有虚灵之感 , 下颌微收 , 但不可低头 , 藏喉即可 , 即所谓的“喉头永不抛”之意 。 头上领起劲了 , 手上也要领起 , 有的讲中指领劲 , 有的讲食指领劲 , 有的讲十根手指都领劲 , 这都不错 , 不是主要问题 , 要注意的就是手指梢也是要虚虚领起 , 不可过顶 。 上而领起劲了 , 下面就要沉下去了. 气沉丹田是不错 , 但还不够 , 要气沉脚底才行 , 练久了觉得丹田有物 , 脚底轻灵 , 所以才说要气沉丹田 , 但初练时一定要气沉脚底才能最终达到这种效果 。 说气沉脚底也不是很准确 , “在气则滞” , 应该是意沉 , 从俗说是气沉 。 在顶劲领起的基础上全身放松了.自然就会感觉到劲沉到脚底了 , 所以说还是要放松 。 松而不懈说得好 , 但那只是结果 , 不是过程 , 过程就是顶劲领起 , 气沉脚底 。 顶底做好了 , 就该讲肩胯了 , 肘膝胸腰顺带着就有了 。 都讲沉肩坠肘 , 但初练者不能如此 , 那是紧的练法 。 初练时要松着练 , 要松肩垂肘 。 开始练就是一个松 , 手往高处走肩也不要耸、肘也不要架 , 在肩松的基础上肘尖略带找地之意即可 。 肩要想松 , 胸就不能挺了 , 胸一挺肩肯定紧 , 所以胸就要微含蓄 , 先把胸自然挺起 , 然后两肓微微向前向里一抱 , 肩也松了 , 胸也含了 。 胯要向里缩、向下落 。 向里缩有时说向里抽 , 落胯有时说切胯 , 一个意思 , 胯的要领单讲胯不好讲 , 要结合腰臀和膝来讲才好讲明 , 胯向里缩就足要臀微微后撅上翻 , 膝盖微向里合 , 大腿上里下外地微微一拧 , 这样胯就缩了 。 胯下落就是要臀向下坐 , 尾骨微微向下向前翻 。 有人说了.这不是矛盾了吗?对 , 就是矛盾 , 在矛盾中求得平衡 , 就是身法了 。 膝盖微向里合合到什么位置呢?合到膝盖对准大脚趾和二脚趾 。 人的脚主要用力集中在大脚趾和二脚趾 , 而且这个方向脚的长度也是最长的.所以向这个方向用力是最稳的 。 如果足膝盖对准小脚趾 , 而小脚趾力又弱 , 脚的长度又短 , 相对来说自然就不稳了 。 这样做出来的外观就是:臀既小凸又不缩 , 胯根是虚含的 , 腰既不后凸也不过分前凹 , 微微带一点向里凹的自然曲线 , 一点而已 。 腰要是完全直了也有问题 , 违反了人的自然问架 , 弹性就弱了 。 这些做对了 , 裆自然就开圆了 。 凸臀则前裆合而后裆大开 , 缩臀则前裆大开而后档合 , 都不对 。 只有腰胯自然中正了 , 裆才能开圆了 。 上面这些都是松的练法 。 松练到位了 , 就该紧练了 。 紧练不是让你全身肌肉绷紧了练 , 而是在放松基础上的拉伸 。 顶劲仍是虚虚领起 , 下颌微收 , 劲沉到脚底下 。 因为前一阶段的训练现在劲差不多真正能沉到脚底了.所以就会感觉到上下拉伸得特别厉害 。 现在要注意的是不能一说紧、拉伸 , 头就使劲向上顶 。 这一使劲顶问题就大了.气充头、虚火上升 , 对身体极为不利;头过顶则失轻灵 , 对技击也不利 。 含胸和松时一样 , 肩肘胯膝和松练时要点有不同 。 现在要沉肩坠肘了.肩要下压、外开 。 肩的下压外开跟手、肘高于肩.或者手、肘低于肩无关 , 手、肘在仟何位置肩都要有下压外开的意思 。 肘要里裹、下坠 。 这个肘的里裹下坠跟手高于肘或者手低于肘无关 , 手在任何位置肘都要有里裹下坠的意思 。 同时要略坐腕舒指 。 坐腕不一定要腕部弯曲大 , 腕部弯曲小时也要有坐的意思 。 这个要领做对了 , 就会有股沉胀的感觉直达手指梢 , 肘尖、肩颈连接部也会有沉胀的感觉 , 这就是有些人说的气到了 , 其实就是筋肉的拉伸 。 不过这种拉伸对锻炼经络确实有好处 。 胯紧练时要坐胯 , 坐胯就是在缩胯、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 , 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然要保持着缩、落 , 胯不能挺出去 。 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 , 一点就行 , 不要顶太多了 。 脚在出脚时脚尖要回勾 , 小腿肚微有些紧.这是在放松状态下的一种拉伸 , 并不要用大力 。 这些做对了 , 脚尖小腿肚、腿弯、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 。 练太极者众 , 能技击者寡 , 实足因为练操者众 , 而练拳者少 , 练操易而练拳难 , 教操者众而教拳者少 。 练太极欲求技击 , 必须先求形正 。 各家太极拳招式都不尽相同 , 难道只有一家形正 , 其余都不正?不是的 。 形正并非指每一招式的运行路线标准不变 , 而是指身法要领正确 。 身正形顺 , 则内劲自出.就身法要领来看 , 各家留下的文字也不尽相同 。 有说要含胸塌腰 , 有说 要含胸拔背;有说要泛臀 , 有说要敛臀 。 于是有些人就争得不可开交 , 莫衷一是 。 其实这都是佛家所谓之文字障、语言障.真正真传实修一脉相承者身法基本上是一样的 , 并不因为不是一派就不同了 。 试看陈发科与杨澄甫的拳照 , 陈氏讲塌腰泛臀 , 但陈发科凹腰撅臀了吗?杨氏讲敛臀 , 但杨澄甫凸腰缩臀了吗?此俩位前辈表现出的身法要领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 拳术是一门亲修实证的技术 , 不是空讲理论 , 而是先有拳而后有理论 。 未有理论之前 , 身法要领全凭身教意会 , 后来才逐渐形成文字;各人对文字的理解不同 , 于是就有不同的表述 。 但有师承得真传之人 , 所表现出的身法形态几乎是一样的 , 因为这足代代身教而心领神会传承下来的 , 不是看两本拳谱就比葫芦画瓢作出来的样子 。 欲学真太极 , 先找个好老师 , 好老师不一定要有名气 , 而是要有功夫而又明理 。 千万不要跟那些练操的学 , 学偏了以后想纠正都难;自学也不行 , 武术没有自学成功的 。 如果本地没有好老帅 , 又特别想学 , 不妨去看点好的教学光碟 , 学一下里面的基本功 。 最好两个人一起学 , 互相纠正 。 至于招式套路嘛 , 就不要学了 , 还是等找到好老师再学吧 。 这主要是考虑到以后出门寻师可以略微节省些时间 。 找到老师后 , 不可疑师 , 抱着怀疑的态度练永远无成 。 若有疑则先交手验证 , 真有功夫的老师绝对欢迎你试手 。 一般老师敦太极 , 都会先教些基本功 , 比如站桩 , 基本手法、步法 。 千万不可忽视这些 , 一定要好好练 , 始终谨记练拳练的是身法 , 不是招式有多少 , 多练这些基本功是让你达到身法正确的捷径 。 初练套路.不可求多 , 尽量把一势学标准了再学下一势 。 主要还是练身法 , 身法定型了 , 学别的招式易如反掌 。 若贪多求全 , 一个月学一套 , 回头还得重新纠正 。 但学拳容易改拳难 , 练成错误定型改起来可就难了 。 学练太极拳要先练方后练圆 。 开始时不要追求圆顺 , 要把手脚肩胯肘膝等位置放对 。 比如一个圆形手法.先定好四角的位置 , 再把这四个角的位置放对了 , 再定好八个角的位置 , 把这八个角的位置放对了.然后稍一圆顺 , 动作就到位了 。 肩胯肘膝也都要如此练 。 脚是一下子就要定到位 。 如此做去 , 很快就能上手 。 若一开始就想圆顺 , 手脚往往不能准确刮到位 , 练久了就练油了 , 终难入门 。 先要松练 , 全身放松 , 一点拙力也不要用 , 这是去僵求柔 。 身法要领就按照下面说的去做 。 首先要虚领顶劲 , 也有说虚灵顶劲的 , 也有说顶头悬的 , 总之都是一个要领 。 头要领起 , 但不可过顶 , 过顶则脖颈僵硬 , 要虚虚领起 , 如同一根细线把头发吊起来 , 头要有虚灵之感 , 下颌微收 , 但不可低头 , 藏喉即可 , 即所谓的“喉头永不抛”之意 。 头上领起劲了 , 手上也要领起 , 有的讲中指领劲 , 有的讲食指领劲 , 有的讲十根手指都领劲 , 这都不错 , 不是主要问题 , 要注意的就是手指梢也是要虚虚领起 , 不可过顶 。 上而领起劲了 , 下面就要沉下去了. 气沉丹田是不错 , 但还不够 , 要气沉脚底才行 , 练久了觉得丹田有物 , 脚底轻灵 , 所以才说要气沉丹田 , 但初练时一定要气沉脚底才能最终达到这种效果 。 说气沉脚底也不是很准确 , “在气则滞” , 应该是意沉 , 从俗说是气沉 。 在顶劲领起的基础上全身放松了.自然就会感觉到劲沉到脚底了 , 所以说还是要放松 。 松而不懈说得好 , 但那只是结果 , 不是过程 , 过程就是顶劲领起 , 气沉脚底 。 顶底做好了 , 就该讲肩胯了 , 肘膝胸腰顺带着就有了 。 都讲沉肩坠肘 , 但初练者不能如此 , 那是紧的练法 。 初练时要松着练 , 要松肩垂肘 。 开始练就是一个松 , 手往高处走肩也不要耸、肘也不要架 , 在肩松的基础上肘尖略带找地之意即可 。 肩要想松 , 胸就不能挺了 , 胸一挺肩肯定紧 , 所以胸就要微含蓄 , 先把胸自然挺起 , 然后两肓微微向前向里一抱 , 肩也松了 , 胸也含了 。 胯要向里缩、向下落 。 向里缩有时说向里抽 , 落胯有时说切胯 , 一个意思 , 胯的要领单讲胯不好讲 , 要结合腰臀和膝来讲才好讲明 , 胯向里缩就足要臀微微后撅上翻 , 膝盖微向里合 , 大腿上里下外地微微一拧 , 这样胯就缩了 。 胯下落就是要臀向下坐 , 尾骨微微向下向前翻 。 有人说了.这不是矛盾了吗?对 , 就是矛盾 , 在矛盾中求得平衡 , 就是身法了 。 膝盖微向里合合到什么位置呢?合到膝盖对准大脚趾和二脚趾 。 人的脚主要用力集中在大脚趾和二脚趾 , 而且这个方向脚的长度也是最长的.所以向这个方向用力是最稳的 。 如果足膝盖对准小脚趾 , 而小脚趾力又弱 , 脚的长度又短 , 相对来说自然就不稳了 。 这样做出来的外观就是:臀既小凸又不缩 , 胯根是虚含的 , 腰既不后凸也不过分前凹 , 微微带一点向里凹的自然曲线 , 一点而已 。 腰要是完全直了也有问题 , 违反了人的自然问架 , 弹性就弱了 。 这些做对了 , 裆自然就开圆了 。 凸臀则前裆合而后裆大开 , 缩臀则前裆大开而后档合 , 都不对 。 只有腰胯自然中正了 , 裆才能开圆了 。 上面这些都是松的练法 。 松练到位了 , 就该紧练了 。 紧练不是让你全身肌肉绷紧了练 , 而是在放松基础上的拉伸 。 顶劲仍是虚虚领起 , 下颌微收 , 劲沉到脚底下 。 因为前一阶段的训练现在劲差不多真正能沉到脚底了.所以就会感觉到上下拉伸得特别厉害 。 现在要注意的是不能一说紧、拉伸 , 头就使劲向上顶 。 这一使劲顶问题就大了.气充头、虚火上升 , 对身体极为不利;头过顶则失轻灵 , 对技击也不利 。 含胸和松时一样 , 肩肘胯膝和松练时要点有不同 。 现在要沉肩坠肘了.肩要下压、外开 。 肩的下压外开跟手、肘高于肩.或者手、肘低于肩无关 , 手、肘在仟何位置肩都要有下压外开的意思 。 肘要里裹、下坠 。 这个肘的里裹下坠跟手高于肘或者手低于肘无关 , 手在任何位置肘都要有里裹下坠的意思 。 同时要略坐腕舒指 。 坐腕不一定要腕部弯曲大 , 腕部弯曲小时也要有坐的意思 。 这个要领做对了 , 就会有股沉胀的感觉直达手指梢 , 肘尖、肩颈连接部也会有沉胀的感觉 , 这就是有些人说的气到了 , 其实就是筋肉的拉伸 。 不过这种拉伸对锻炼经络确实有好处 。 胯紧练时要坐胯 , 坐胯就是在缩胯、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 , 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然要保持着缩、落 , 胯不能挺出去 。 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 , 一点就行 , 不要顶太多了 。 脚在出脚时脚尖要回勾 , 小腿肚微有些紧.这是在放松状态下的一种拉伸 , 并不要用大力 。 这些做对了 , 脚尖小腿肚、腿弯、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 。 源自网络腰臀和松练时基本一样 , 现在要注意束肋 。 小腹不像开始松练时松圆了 , 应微微向里一收 , 肋骨微微上提 , 这就要配合全身的伸拔 。 同时要注意微微提肛 , 也就是所谓的谷道内提 。 微微而已 , 切不可用力过大 。 这是前一阶段松练时所不要求的 。 这一阶段 , 可以说是自然的伸筋拔骨练法 , 只要一动就是揉筋 , 根本不需要再搞什么筋骨圳练了 。 紧练阶段到什么时候算完成呢?要能做到合以后 。 合简单来说就是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 但这还不够 , 要全身一台无不合 。 怎样才算合了昵?静态的合不算合 , 要动起来能合才是真合 , 动起来一动无有不动、一停无有不停才行 。 但这停也有讲究 , 全身各部位都要停在该停的位置才刘 。 该停的位置在哪里?简单举个例子吧 , 比如弓步时膝盖的投影要在脚跟以前、脚尖以后 , 从侧面看小腿是垂直的或微前倾的 。 膝盖超过脚尖是不对的 , 但是膝盖在脚跟后也不对 , 这样看似重心不失 , 其实不稳了 , 向上的支撑力散了 。 躯干呢也不一定是垂直地面的 。 不要一说立身中正就以为躯干要垂直地面.高架马步、偏马步要躯干垂直地面 , 中低架的马步、偏马步躯干就要稍微前倾 。 为什么呢?蹲得低 , 如果还想保持躯干垂直地面 , 那么膝盖肯定要前顶超过脚尖 , 形成跪膝 。 跪膝不仅仅足技击时劲不顺遂 , 就算用于健身也有诸多问题 , 最大的危害就是容易造成膝关节半月板磨损 。 有人说 , 我蹲得低 , 躯干垂直地面 , 但不跪膝 。 这不可能 , 除非用绳子把人吊起来 。 弓步时也要具体分析 。 如果力向左右使 , 躯于要垂直地面;如果是前推 , 那么躯十要微微前倾 , 后腿和脊背基本是斜直线的趋势 。 理由很简单 , 要对 , 骨节不对则力散 。 沉肩坠肘也是为了对骨节 。 手前推时以胳膊伸直略带弯曲为度;两臂左右分开时 , 两臂与胸合起束是一个圆滑的弧形 , 像一弯新月 。 蹲得最低时大腿也不要和地面平行 , 大小腿之间的夹角不得小于90度 , 小于90度就容易被压扁 , 同时运动强度也会降低 , 对训练也没什么好处 , 不过也有下蹲至臀部擦地的练法 , 那是为了强化训练开胯活胯 , 而且这种低是一种动态、一个过程 , 一带而过的 , 只是某一阶段的练法 。 能合住之后再松练 , 这时是沉肩还是松肩 , 是坠肘还是垂肘 , 都不重要了 。 自然就能合适 , 合乎中庸 。 此时的松就是真正的松了 。 经过紧练之后 , 这时再松就有种沉着厚重的意味了 , 不至于漂浮软塌 。 沉着中有轻灵 , 轻灵中有沉着 , 才是真正练拳 。 能轻灵之后 , 就可以进入推手的训练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