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气论 陈式太极拳打手行功要求(11)


《扁鹊心书》说:“肾为一身之根蒂 , 先天之真原 , 本劳则不死 。 ”中医经络学说以正对脐后两肾中间腰椎处为命门穴 。 陈鑫先生《任脉 督脉 》论说:“打拳也是运其任督二脉 , 使之顺随往来 , 循环无间 , 也是调养气血 。 一吸一呼 , 任其自然 。 扫除妄念 , 卸尽浊气 , 先定根基 , 收视返听 , 含光默默 , 调息绵绵 , 操固内守 , 注意玄关 。 功久则顷刻水中火发 , 雪中开花 , 两肾如汤热 , 膀胱似火烧 , 真气自足……气由肾而生 , 至静归于肾 , 一呼一吸 , 真气出入 , 皆本于此……打拳 , 每一势阳气一动一周身 。 至于静、阴气一动一周身;心之一念动 , 阳气一周身;一念静 , 阳气一周身;一念静 , 阴气一周身 。 所谓运气者即此 , 但使无间断已……志藏于肾 , 而机发于心 , 心机一动 , 志即帅命门之真阳从之 。 至于动极生静 , 心气一降 , 志即帅气归于丹田……气必归丹田者 , 盖丹田生气之原 , 不归于此 , 则下势之动 , 气必渐竭而运动无力矣 。 故必归之于此”;又说“命脉者 , 肾也 , 中气只所由来也 。 动则出 , 静则入 。 有定无定 , 言不时变易势 , 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心为一身之主 , 肾为生命之源” 。
命门 , 是腰的中轴 , 腰隙转动是膝的上下提落自转的根本 , 陈式太极拳把腰的松沉虚实转动称作为“下塌外碾” 。
胸的虚实转换:两肩锁骨往下松沉 , 用意固定 , 胸微内含大 , 逢腰膝起落旋转之时 , 左右胸肌也转换了虚实 。
腰隙和胸肌的虚实转换 , 仍然要贯彻“虚中有实 , 实中有虚”的原则 , 虚的一面 , 有转动之意 , 不使偏浮;实的一面 , 以精神贯注 , 不使偏沉 。
3、开合虚实与呼吸
练陈式太极拳和打手一样 , 都是合虚是蓄、吸 , 开和实是发、呼 。 开合虚实的动作要自然地与呼吸结合起来 。 一开一合 , 就是一呼一吸 , 一呼一吸称作“一息”或“一气” 。
开合虚实与呼吸要自然结合 , 合、蓄是吸 , 在做“合”的动作(如屈、退、仰、起等动作)时 , 应当吸气;从虚上讲 , 就是由实逐渐变为虚时 , 也应当吸气 。 开、实是呼 , 在做开的动作(如伸、进、俯、落动作)时 , 应当吸气;从实上讲 , 就是由虚为实时 , 也应该呼气 。 至于开合虚实的突然变换的快速动作 , 乃是练拳纯熟后的自由变换 , 并且一般为了技击性的目的 , 才主张有闪电式的爆发力强的快速动作 。 没有这种迅速变换的能力 , 在技击上是一个缺点 , 不可能应付对方迅速的袭击 , 也不可能迅速进攻和退却 , 决胜负于俄顷 。 所以 , 王宗岳主张“缠绕回旋 , 至疾至速” 。 古典太极拳论是从来没有主张过速度的绝对“均匀”的练习方法的 。 “运劲如缠丝”说明了柔缓的一面、“发劲似放箭”又说明了刚速的一面 。 原来是极为辩证的 。 陈式老架太极拳套路中有缓慢柔和的套路 , 也有快速和间的套路 , 主要为适应技击性的发展 。 但初学时 , 练拳速度要匀 , 则是另外一回事 。 试举陈式太极拳一路“六封四闭”这一势子 , 来说明动作和呼吸的结合 。 第一动作当左右手收变顺缠 , 身向左转 。 成左反弓步(扑步 )胸向正前方 , 两 手左右分开时 , 从形态上说 , 这个动作通常叫合、屈或退 , 从虚实上说 , 乃是由实逐步变虚 。 这时应当吸气 , 胸肌向下作弧形松沉的胸肌 , 其路线实经小腹(丹田)转面斜角按出时 , 通常叫做开、伸或进 , 从虚实上说 , 是由虚逐渐变实 。 这时应该吸气 , 内部原来身下做弧形松沉 , 气聚小腹 , 这是“蓄势” 。 第二动作 , 身右转45 ° , 胸向右前斜角 , 两手前托变逆缠向胸前下斜角按出时 , 通常叫做开、伸或进 , 从虚实上说 , 是由虚逐渐变实 。 这时应该吸气 , 内部原来向下做弧形松沉的胸肌 , 其路线实经小腹(丹田)转向前面斜角射出 , 配合双手变逆缠 , 向前斜下发出 。 这是“发劲” 。 这就是一合一开 , 一虚一实 , 一蓄一发 , 一吸一呼的锻炼方法 。 第一动作是合、虚、蓄、吸 , 第二动作是开、实、发、呼 。 这种“劲由内换”的练法 , 也就是胸部大小肌的“折迭转换”的练法(配合外部动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