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开合、虚实用阴阳二字作代表;合、虚为阴 , 开、实为阳 。 阴变阳 , 阳不离阴;“阴极阳生 , 阳极生阴”;“阴不离阳 , 阳不离阴 , ”就是“开中有合 , 合中有开;虚中有实 , 实中有虚 。 ”虚实要互相渗透 , 潜移默化 , 而且还要求“忽隐忽现”变化非常灵活 , 为了做到这点 , 内外上下 , 前后左右都要求螺旋运转得灵 , 虚实才能螺旋得“忽隐忽现” 。 陈式太极拳每一势 , 要求能在“八面支撑”的同时 , 也要求能“八面转换” , 意念一转 , 则周身螺旋过转;意念一动 , 眼神领先 , 故又说:“一转眼 , 则周身转动 。 ”这些都是在螺旋缠法的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妙用 。
虚实的变换 , 跟开合一样 , 也是在意识指导下先内动而及外动 , 内外合一的 , 也仍然是“运劲似螺旋”和“运劲如缠丝”起到中心作用 。 开合虚实贯彻在陈式太极拳的每一动作之中 , 随着动作缠法的变化 , 总是一开一合 , 一虚一实 , 合中有开 , 开中有合;虚中有实 , 实中有虚地交替变换 。 如果意念连续集中于一手或两手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 , 那么虚实的变换应该随着动作的开合去变换 , 亦即开时为实 , 合时为虚 。 由开到合 , 由合到开 , 由虚变实 , 由实变虚 , 是渐变的 , 不是突变的 。 其变换过程与动作变换运行的起止、速度等相适应 。 这种渐变的练法 , 最能发展耐力和力量 , 不但运动量极大 , 并且动作可以细腻熨贴 , 内劲逐渐增强 , 柔中寓刚 , 全身松静沉着 。
虚实不能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手足要分虚实 , 实际上胸腹背的胸脊、关节和内脏器官的活动都要分虚实 , 并且这是动作的主要部分 。 所以 , 拳论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 , “一处自有一御之虚实 , 处处总此一虚一实”;“劲由内换”;“凡此皆是意 , 不是外面” 。 如果只有手足的虚实 , 没有胸腰腹部的虚实 , 那就没有内动来支撑外动 , 那就不是整体的、内外合一的运动 , 在技击上也就不可能“内动不令人知” , “外动发人不见其形” 。 另外也不能认为 , 单纯是一呼的内动来支配四肢运动 , 就算是内功拳 。 这还不是全面的 , 因为呼吸仅利用横膈膜的一上一下来带动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 , 还缺乏有意识的引导胸腹背部的肌肉、骨节和骨脏器官来进行活动 , 因此 , 还不能达到“一动内外全动”的要求 。 只有运劲似缠丝 , 意气换得灵 , “才能使内脏、肌肉、血管、经络都能同时得到运动 , ”一动无有不动“ 。 陈式太极拳虽然强调处处要有虚实 , 但总得有个主次 。 究竟以哪一部分的虚实为主 , 来统摄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各部的虚实呢?在古典太极拳论中是可以找出这个关键性答案的 , 《十三势行功歌诀》说:“命意源头在腰隙 , 变转虚实须留意 。 ”陈鑫先生说腰为上下体之关键 , 腰以上气往上行 , 腰以下气往下行 , 似上下两夺之势 , 其实一气贯通 , 并行不悖 。 ”洪均生先也说:“腰膝虚实转换 , 缠丝劲之整劲也 。 ”这些都清楚地指出 , 全身各部的虚实的转换 , 关键在于“腰隙”(洪均生先生主张腰膝) 。 有些人把“腰隙”改作“腰间”或“腰际” , 这是不对的 。 “腰隙”俗称“腰眼” , 则左右两肾 , 中医把肾称作“性命之源” , “真气之所从出” , 认为“肾壮则精足气充” 。 陈式太极拳家陈鑫先生说:“中气何归?归于两肾 。 ”
腰隙管着两腿 , 步法的转换 , 是由腰隙的内动来支配的 。 腰隙的转换 , 实则于两膝一提一垂有关 , 但腰隙转换的枢何在呢?陈鑫先生指出在于“命门” 。 他说:“诀窍以两腰眼之中 , 两肾之间命门 , 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 。 ”
推荐阅读
- 太极拳名言名谚精选 陈式太极拳器械套路名称汇总
- 太极的高雅与庸俗 太极拳十大要论
- 太极拳的开合功 陈式太极拳
- 郝月如先生对太极拳身法的论述 练太极拳应注意什么
- 杨氏太极拳首传秘修桩法 练太极,论“架子”
- 阴阳相济论-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 陈式太极拳诀窍
- 太极拳辩析录 陈式太极拳口传歌诀
- 知劲、折叠、懂劲 陈式太极拳的发力
- 陈式太极拳行拳要则背诵篇 太极拳论解
- 陈式太极拳实战 太极拳实战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