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锻炼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魏坤梁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魏坤梁( 六 )


《杨氏老谱·太极体用解》阐述了太极拳之“劲”的重要特性 , 但还不是很具体 , 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述口诀》中归纳杨澄甫先生的传授 , 对“劲”的阐述则更为具体 , 更使人能把“劲”与现代运动力学中的“动量传递”的特性相一一对应 。 该文说:“劲与力不同……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 , 刚的死的无弹性的便是力 。 ”这就是说:①“劲”的使用 , 肢体必须放松柔软 , 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说的不仅发劲的前后肢体是柔软的 , 发劲的一瞬间肢体也是柔软的 , 所发的“劲”是软弹而出的 , 所以说“劲是柔的”;当然手臂的发劲是有坚硬一瞬间的 , 古拳谱中的所谓“哼哈二气妙无穷”就反映了这种情况;但是这个时间实在太短了 , 以至于还没有体会到坚硬 , 坚硬已经消失了 , 还以为手臂始终是柔软的;有用“劲”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 手臂越是不用力地放松 , 手臂就越是能够有强大的力量 。 肌肉是否放松是用“劲”和用“力”的重大区别 , 手臂用“力”总表现为预先手臂肌肉发生了等长收缩 , 往往甚至手臂的肌块有与人扳手腕那样有明显的轮廓 , 在这基础上手臂肌肉又发生了缩短和拉长收缩引起动作 , 这种局部肌肉收缩尽管也能发生强大的力量 , 但这力量主要是手臂局部肌肉发生的 , 而且人体所消耗的能量很大 。 而用“劲”则表现为包括手臂的全身肌肉预先处于充分的松弛 , 使得肌纤维有较长的预伸长 。 从运动力学可知肌肉在有较长的预伸长状态下突然收缩会产生很大的力量 。 如运动解剖学介绍运动员预先拉长小腿三头肌 , 收缩产生的力量可达598公斤 , 如果这力量传递至手臂的效率能够达到80% , 也即有478公斤的力量传递至手臂 , 这个力量也是很可观的 , 而且还会明显感到体力消耗较小 。 可见“劲”的始发部位放松对于用“劲”是十分重要的 , 因为肌纤维的初长度愈长 , 收缩发生的力量就愈大;而又因为人体越放松 , “动量传递”的效率也越高 , 所以 , 全身放松 , 尤其是肩臂的放松 , 对于“劲”的传递是十分重要的 。 由此也可见李雅轩先生一再强调的“大松大软”对于用“劲”是十分重要的 。 所以 , 全身由于放松而表现的相对柔软也就成了用“劲”的一个重要特性了 。 ②由于“劲”主要不是局部所发生的 , 主要是身体别的部位传递来的 , 如手臂的“劲”主要是由脚传递而来的 , 当然“劲”的传递途径中很可能还有其它部位之“劲”包括手臂之“劲”的有序添加 , 但总的共同特性是传递活动的 , 所以说“劲是活的”;有用“劲”经验的人也都有这样的体会 , 虽然手臂发出了很大的力量 , 但是手臂并没有用力 , 感到力量是源于身躯的;左脚蹬踢 , 其实主要是依靠支撑体重之右脚的沉蹬 , 力量主要是源于右脚的 。 由于“劲”是传递的 , 用“劲”与用力又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 就是太极拳用“劲”可以没有预兆 , 可以没有手臂先缩后伸的过程 。 而用“力”为了增加加速度 , 手臂是必须有先缩后伸过程的 。 ③太极拳之“劲”是必须首先依靠全身内在力量通过小腹动态的下沉由脚产生的 , 如李雅轩先生反复所说的是由脚往上涌的;内在动态的一沉就产生一个“劲” , 所以 , “劲”就象傅钟文先生所说的如海洋的波涛 , 是有高潮和断续的 , 就象是脉冲电流 , 或象是弹簧发生的力、鞭子发出的力 , 一下就没有了 , 也如陈炎林先生根据田兆麟先生的传授 , 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论劲》中说:“不见其形 , 手到劲发 , 未中之先无劲 , 既中之后无劲 , 惟中肯之倾疾如闪电一发便收 , 敛气凝神 , 毫不费力” , 就是说太极拳发劲在手没有与对方完全接触之前手臂中是没有劲的 , 在完全接触的瞬间发劲才发生并且立即消失了 , 力量就象是弹簧一弹随即就没有了 , 所以说“劲是有弹性的”;当然能够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 , 但也只有做到了这样 , 才是纯粹的“劲” 。 “劲”的持续时间极短到了什么程度呢?王宗岳注文将其比喻为“如弓发矢” , 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说是“迅雷不及掩耳” , 只有“一秒的十分之一” , 这些都是说“劲”是转瞬即逝的 , 这也就是说如果是连续发劲 , 这“劲”是波浪形一浪一浪的 。 由于“劲”的这种弹性特点 , 太极拳家在发劲时往往表现为手臂没有明显的移动 , 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描绘的杨澄甫先生的发劲总是表现为手臂的“一抖”、“一鼓”、“一弹” , 姚继祖先生在《武氏太极拳全书·拳解》中也指出“太极拳练到高深时 , 发人时上肢……是不动的” 。 以前在上海、杭州偶尔也还可以看到一些太极拳前辈这样的发劲 。 因为用“力”发人往往是凭借与人还没有接触之前手臂的伸缩 , 外形有明显的变化 , 其力的强度可以用手臂的质量与加速度来表示 , 接触前伸缩的距离越大 , 加速度就越大 , 力也就越大;而“劲”需要传递的高效 , 手臂活动大反而会消耗“劲” , 所以 , 往往不需要手臂大的活动 , 而仅仅表现为手臂与别人接触之后的“一抖”、“一鼓”、“一弹” 。 陈炎林先生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论劲》中将“劲”与“力”的这种不同表现表述为“力为有形 , 劲则无形” 。 ④“力”由于是局部肌肉紧张形成骨杠杆所发生的 , 局部肌肉是始终紧绷坚硬的 , 所以说“力是刚的”;⑤由于“力”在人体中没有发生传递 , 所以说“力是死的”;⑥由于“力”是骨杠杆形成的而可以持续不断作用于别人 , 就象是直流电流 , 或象是柴棒作用于人 , 所以说“力是没有弹性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