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太极拳界对于“劲”另外还有不少错误的认识 , 比如有的人片面地强调放松 , 认为只要能够“大松大软”了 , 就能够自然得到太极拳之内劲了 , 从上述可知 , “大松大软”的放松是得到太极拳内劲的必要条件 , 但如果没有正确协调的“相向运动”之“用意” , 太极拳之内劲仍是不可能发生的 。
有不少人把“用劲”所必需之“用意”理解为运用意识、意念 , 这更是大错特错 。 因为适当运用意识、意念是初学太极拳培养“用意”的手段 , 太极拳之“意”即各种特殊的神经反应必须是“无意之意” , 这种“无意之意”必须是不经过意识支配的条件反射;虽然“无意之意”的形成必须意识工作 , 但当“无意之意”一旦形成后 , 意识、意念的运用是必须抛弃的 , 不然 , 不仅不可能获得太极拳特有的健身效果 , 而且不可能得到太极拳的武术效果 , 近代太极拳家将这种运用意识、意念于武术的行为称之为“舍斤就远”;可见将“用意”理解为运用意识是很错误的 。 强调始终运用意识、意念是现代太极拳界不少人得不到理想的健身与武术效果的很主要的原因之一 。
有的人臆解了拳谱中的“用意” , 既把“意”误认为是意识 , 又对“用意”作了神化玄化 , 不仅否认“力” , 还否认“劲” , 说能够用“意”打人 。 客观上将所有太极拳经典包括《王宗岳太极拳论》、《杨氏老谱》等古拳谱的基本观点都否定了 , 而且根本不符合事实 , 也无法自圆其说 。
有的人把太极拳之“气”与道家气功之“气”、中医的“经络之气”都混为一谈 , 将错误的气功锻炼方法照搬到太极拳锻炼中去 , 奢谈“得气感” , 结果 , 不仅健身乏效 , 而且甚至如《太极》杂志曾所报导过的有人因此发生了久治不愈的严重偏差 。
有的人还神化“气” , 说能用“气”放出体外将别人罩住加以控制 , 能用“气”放出体外攻击人 , 这种说法客观上无疑是认为太极拳的沾粘连随等都是多此一举了 , 其实是否定了太极拳 , 所以纯属无稽之谈 。
有的人又把内劲说成是可以储藏在身上的一种核能似的能量 , 甚至有说得到了内劲 , 是由于肌肉发生了性质改变 , 这些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 从上述可知一个人的内劲不论多么大 , 其发生体仍是与一般人无异的肌肉 , 只不过由于长期的锻炼 , 全身能够十分放松 , 其肌纤维能够有较长的初长度 , 而能够发生巨大内劲的另一机理是肌纤维能够不需要意识支配地条件反射地骤然发生强烈的收缩并转瞬即逝和身体各相关环节能够十分协调有序地发生“相向运动”从而使得“劲”能够高效传递而已 , “劲”的发生传递必须依赖于头、腹、腰、脚等的“相向运动” , “劲”显然是不可能储藏的 。
还有人甚至以专家身分以用力的经验来否定古拳谱关于“劲”之“其根在脚”的理论 , 说经过实践检验 , 不可能有从脚至手的传递 。 这种否定“其根在脚”的说法纯属经验主义 ,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 , 不仅对于魔术、四川变脸这种肉眼发现不了秘密的技术不能用自身的实践来检验 , 对于不少肉眼完全能够观察清楚的杂技平衡动作也是不能用自身的实践来检验的 , “劲”之“其根在脚”是一种不能完全用肉眼观察清楚的技艺 , 一个人如果全身没有放松 , 没有“相向运动”的这种神经反应也就是能够“用意” , 要想具有太极拳之“气”和“劲”是不可能的 , 这样的人去实践体验“其根在脚”与一般的人去实践体验魔术与杂技平衡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这种认识无疑是很错误的 。
推荐阅读
- 太极拳知识的学习 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 道教内丹看太极拳形成路径 少林达摩点穴拳-三武组
- 这样的“松空”对于太极拳锻炼是严重的误导-魏坤梁 意念和内气在行拳静练中的简易实用法-刘德增
- 太极拳整座大厦的基础-“不用力” 太极拳的三合六进-张迎忠
- “骨响齐鸣”是太极拳功夫吗-魏坤梁 《打手歌》在太极拳推手锻炼中的一个典型例证-魏坤梁
- 练拳一二三四-邵守俊 太极拳腰与手的运动关系-张志明
- 岳家拳套路技法综述 《锁枪》与第二套《二十一名枪》诗词比较
- 气功与防老 意守下丹田浅析
- 健腹轮锻炼哪些肌肉,健腹轮锻炼肌肉示意图
- 饮品与夏季养生 夏季饮茶法 饮茶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