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锻炼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魏坤梁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魏坤梁(11)


以上所述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说法 , 对于太极拳的学练和发展无疑都是误导 。 所以学练太极拳是应该认识到这些说法的错误 。
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愿后之学者 , 弗惟外之是鹜 , 而惟内之是求” 。 学练太极拳如果脱离了“内” , 仅仅追求“外” , 这种太极拳不可能是真正的太极拳 , 而包括“劲”的“气” , 正是太极拳之“内”的核心之一 , 太极拳古拳谱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对于“气”的强调和阐述 , 所以 , 学练太极拳必须弄清楚太极拳特有的有关“气”的概念 , 并对“气”加以追求 , 这样锻炼 , 才能有理想的健身和武术效果 。


【提示】
本文为2010年有较大增删完善的修改稿 。 修改前的文稿《与经络》曾发表于2006年台湾《》总168期 。 本文首次明确提出和全面论证了经络与拳没有直接的关系 , 约二十世纪末盛行的将经络与拳具体直接联系的各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 对于太极拳都是误导 。
作者 魏坤梁
一.八十年代之前还没有太极拳之气循经脉的说法
约二十世纪末开始 , 有些人或著书立说或在杂志上发表文章 , 说太极拳的内气就是中医所说的“经络之气” , 说练太极拳意念随着拳式动作变化 , 就相应有内气在人体十四经脉中循行流动 , 随着意念关注的拳式动作不同 , 内气循行流动的某经某段也不一样;有的还具体精细到说做某拳式动作时 , 就会意识到内气从某经的某穴流到某经的某穴某穴 , 打一套拳自然要不断调换意念关注的不同穴位 。 这种练拳法还被称为是“循经合脉” 。 对照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医典籍与道家典籍关于各自之“气”的论述 , 这种“循经合脉”等的说法不仅违反太极拳经典理论 , 也篡改歪曲了中医有关“经络”的理论与道家有关练“气”的理论 , 无论在古代和近代的太极拳经典拳谱中、古代和近代的道家典籍中、古代至现代的中医学说中都是没有依据的 , 在事实上也纯属子虚乌有 , 是经不起科学验证的 , 纯粹是属于胡编瞎造 , 是对太极拳学练的严重误导 。 论述于下 。
中医学中的经络是几千年前中国古人通过医疗实践等总结确认的一个人体生理现象 , 在《黄帝内经》中己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到了晋代 , 在皇甫谧编撰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中 , 穴位命名全部完成;到了金、元时 , 在何若愚、滑伯仁等的著作中经络学说又有了很大的完善 , 自古以来经络理论对中医临床实践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 经络的实质虽然至今有关专家仍在探索研究中 , 一直未找到实质的解剖形态 , 但现代许多研究证明经络的客观存在 , 如《中国针灸》1981至1985年各期陆续报道了经穴的低电阻、高电位特性 , 经穴的冷光高于非经穴部位的特性 , 经穴在高频高压静电场下发光高于非经穴部位的特性 , 经穴针刺后用热象仪可观察到近体表经脉呈现温度高于非经脉部位的低温带特性 , 许多人穴位经针刺有明显的酸麻胀重热冷等感觉循经脉传导的特性等等;医疗实践证明:经络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与病理关系十分密切 。
上世纪约八十年代热时期 , 界的就有某些人提出练气功中有“内气”沿人体经脉流行的说法 , 随之上世纪末 , 练太极拳“内气”随动作沿人体经脉流行的说法也开始在太极拳界中流行 , 究竟是谁开此说法先河的 , 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顾留馨太极拳研究》一书记载的顾留馨先生与唐豪先生的来往书信反映他们当时既尚不懂中医经络 , 又认为中医经络可能与太极拳有关 。 顾留馨先生在1982年9月第1版出版的《太极拳术》一书中指出太极拳有畅通经络的功效 , 但只字未提练太极拳有内气循经脉而行的说法 。 这种说法是完全符合中医学说的 , 是慎重、严谨、科学的 , 是正确的 。 因为所有的运动项目 , 不论是舞蹈、体操、田径、拳等等都是具有畅通经络功效的 , 太极拳也同样具有畅通经络的功效;但畅通经络与循经脉是两回事 。 总之 ,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还没有太极拳之气循经脉的说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