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锻炼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魏坤梁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魏坤梁(12)


二.《陈氏太极拳图说》没有说气循经脉
把经络内容载入书籍 , 从古今文献看 , 首先见于陈鑫先生1929年完稿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被改为《陈氏太极拳图说》) , 根据该书76页经穴图的右下方所写的“经穴歌录内经注” , 这些内容是抄录自讲解介绍《黄帝内经》的书籍 。 由于《黄帝内经》中的哲学内容是《周易》的重要补充 , 尽管《黄帝内经》不属于儒家所十分重视的二十四经 , 古代和近代的不少读书人还是都读了《黄帝内经》 。 然《黄帝内经》毕竟是医学专著 , 结果不少读书人居然也潜心于中医研习 , 其中有的还精通了经络学说 , 不仅会诊病处方 , 对中医经络学说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 如晋代的皇甫谧、唐代的孙思邈、金元时的窦汉卿、滑伯仁等;但《陈氏太极拳图说》全书76页至120页共45页篇幅的经络内容抄录中 , 错误竟达100余处 , 既有经穴名称的错误 , 又有经穴位置的错误 , 既有前和后、图与文记载不一的错误 , 还有对于《黄帝内经》条文脱字漏抄的错误等 , 这些错误大多是属于中医经络学说基础性的知识 , 反映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完稿时对中医经络学说仍然并不熟悉 。 陈鑫先生抄录这些内容的目的在120页中陈述道:“打人必识穴道 , 不识穴道恐打伤人……故将针灸面背图、任督脉图绘之于前 , 以备学者观览 , 关紧穴熟读记之 。 ”陈鑫先生抄录这些内容的目的并非是全面介绍中医经络 , 只是作个大致的介绍 , 并且己经说明仅为抄录 , 所以对抄录错误也不必厚非 。
陈鑫先生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卫气论》抄录了《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中的一段话 , 主要是说卫气白天循行十二正经中的阳经二十五周 , 夜里循行十二正经中的阴经二十五周﹙即卫气每循行一周平均为28﹒8分钟﹚ , 一日一夜﹙十二个时辰﹚共循行五十周等 。 这些内容反映卫气的日循行于阳经、夜循行于阴经其路线、速度、时间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 , 是不以人的意志和行为所转移的 。 然而 , 陈鑫先生在这段话之后却说:“打拳每一势 , 阳气一动一周身 , 至于静 , 一静一周身;即心之一念动 , 阳气即一周于身;一念静 , 阴气即周于一身;十二时中逐日无间 , 随时所在 , 针着人神即死 , 击之不死即伤 。 ”其所说的气不仅会随着动作而循行 , 而且不分白天黑夜 , 气之循行速度显然也比《灵枢·卫气行》中所说卫气的循行速度远快得多了 。 因打拳每一势动作有多有少 , 时间有长有短 , 假设每一势平均10秒 , 那么其循行速度比《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卫气每周28﹒8分钟﹙即1728秒﹚快了近173倍 。 至于陈鑫先生所说的这“阳气”和“阴气”究竟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什么气 , 陈鑫先生在书中未加明确的说明 ,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 这种可以随动作而行的阴阳两气绝非《黄帝内经》所说的经络之气 。
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多处所说的“气”究竟是什么呢?通读全书 , 可以发觉在书中有的地方 , “气”明显是劲力的别称 , 如在《第一势》中 , 他写道:“打拳何尝不用气 , 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在《二十八势》中 , 他写道:“先大人尝以此势将身设下 , 教吾弟兄二人捺住脊梁上下 , 尽力使气 。 ”这是沿用了自古以来“气”的一个含义 , 因为自古以来“气”的一个含义就是体力 , 比如“气力”、“力气”等 。 书中还明显有“气”、“劲”、“精”等词通用的现象 , 这就反映陈鑫先生书中大量所说的“气”就是人的体力 。 陈鑫先生在该书的《着》一节中叙述了懒插衣动作过程后又写道:“手中内劲由心发起 , 过右乳 , 越中府 , 逾青灵穴 , 冲少海 , 经灵道 , 渡列缺 , 至中冲、少冲、少商诸穴止;足是先落仆参 , 过湧泉 , 至大敦、隐白诸穴上 。 ”这段话显然是说劲力的传递途径 , 其中的中府、列缺、少商属手太阴肺经 , 青灵、少海、灵道、少冲属手少阴心经 , 中冲属手厥阴心包经 , 仆参属足太阳膀胱经 , 湧泉属足少阴肾经 , 大敦属足厥阴肝经 , 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从经穴属性看这劲力当然不是“循经” , 因为经脉是绝对不可以这样“循”行的 。 任何中医经络书籍都反映一条经脉之气要到另一条经脉 , 虽然可以通过交会穴 , 但是既交会穴是固定不是很多的 , 交会穴能够交通的经脉也是固定的 , 而以上所说的穴位大多不是交会穴;并且显然中府是不能逾青灵的、灵道是不能渡列缺的、列缺是不能至中冲的、中冲与少冲与少商也是不能直接交通的、仆参也是不能过湧泉的、湧泉也是不能至大敦与隐白的 。 由此可见陈鑫先生只是将上述所涉及到的经穴作为身体部位的标记而已 , 绝对不是说劲力“循经” 。 陈鑫先生在该书的《第十九势》中又写道:“何谓闪通背?以中气由心下降 , 近脐到丹田 , 复由丹田与任脉逆行而上 , 越脐 , 越上腕﹙应为“上脘”﹚、华盖、天突、廉泉至承浆下嘴唇 , 督脉接住逆行水沟人中、素寥鼻准 , 越神庭、上星、颅会﹙应为“囱会”﹚、前顶以至百会下降 , 越后顶、强门﹙应为“强间”﹚、脑户、风府、哑门、大椎、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绪﹙应为“筋缩”﹚、脊中、悬枢、命门、阳关、腰俞以至长强皆脊臂(应为“脊膂”)俞也 , 再至会阴极矣是前任脉后督脉下面两脉起端处 , 中气由百会下通于长强、会阴 , 是谓通背 。 ”这段话中的“中气”从传递方向看与中医的任脉和督脉理论是不符合的 , 因为中医的督脉是由下而上行的 , 并且承浆与水沟是不交通的 , 而且中医所谓奇经的任脉和督脉是不发生交流的 , 如果这两脉发生了交流 , 其作为奇经的生理功能就被破坏了 。 而这种线路与道家的“小周天”路线也不符合 , 因为道家的“小周天”是不经过水沟、素寥、鼻准、神庭、上星、囱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等穴的 , 所以这被陈鑫先生称为“中气”的劲力也不是“循经” , 上述所涉及到的经穴也是作为身体部位的标记而已 。 其实 , 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始终没有 “气”随动作沿十四经脉循行的说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