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定位 丹田鼓荡、内转和螺旋力(13)


2、脚踝骨的运动:
脚踝骨因为承受了人体的重量 , 不容易放松了 。 人体一旦受外力作用 , 身体所受的外力 , 就会传导到脚踝骨处 , 倘若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相连处没有放松 , 就无法释解这些外力 , 最后 , 脚底就离地了 。 脚踝骨越紧张 , 身上所受的外力 , 就直接对抗脚底与地面的摩擦力 , 人就越会被跌出 。 所以说 , 脚踝骨其实充当着脚底板与小腿胫骨之间的缓冲功能 , 一旦脚踝骨松灵了 , 它就具有一种缓冲功能的 , 身体所受的外力 , 传导到小腿胫骨之后 , 就被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给缓冲了 , 这样 , 脚底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 就足以抗衡业已缓冲了的外力 , 人就变得很稳了 。 拳论中“一动无有不动” , 其中有一个概念 , 就是讲脚踝骨的运动 。 只有脚踝骨处运动了 , 才能带动全身身躯的整个运动 。
由于脚踝骨的前后左右的运动 , 使得人的重心 , 在两脚之间 , 前后左右 , 有一个圆形的缓冲空间 。 人维持重心的范围就会变得大一些 。 人重心所维系的这个区域 , 我们叫做“际缘” 。 人的重心 , 在这个际缘范围内 , 是稳定的 , 一旦超出际缘的范围 , 就会失去平衡 。 所以说 , 人维系重心的这个际缘 , 它的范围大 , 平衡功能相对就好 。 你的这个际缘范围大了 , 你就有资格将别人的重心 , 逼迫到他的际缘边沿 , 那么对方就会失去平衡 , 或被跌出 。
3、中轴的平整移动:
中轴的概念 , 常常容易被误解 。 重心的概念与中轴是有区别的 。 古人其实不习惯讲重心的 。 重心是西方物理学的概念 。 譬如一扇门 , 门的重心应该是整扇门中间的那一中心线与地面接触点上 。 而门的中轴就不同 。 门的中轴 , 可以装在门的左边 , 也可以装在门的右边 。 或者干脆象旋转门一样 , 门轴是在中心线上 。 门轴在中心线上 , “中轴”就与“重心”合一了 。 门轴在左右向时 , 就与门的重心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
太极拳运动 , 要求中轴可以前后左右平整的运动 , 目的是练到两脚虚实分明 。
4、胯不动转腰:
中轴能前后左右平整移动之后 , 身体就可以以腰胯为界 , 分作上下两半 , 就像一个球体 , 上下两半球像是瓶盖与瓶子 , 上半运动时 , 下半不动 。 相对来看 , 上下两半球就成反向运动了 。 就身体而言 , 腰以上是一部分 , 胯以下是另一部分 。 人体在左右向转动时 , 其实是转动腰以上的这半个球体 , 胯以下的半个球体 , 尽量要固定住 。 就像是古时候的磨盘 , 两个盘重叠着 , 转动上面这个石盘时 , 下面的石盘是不动的 。 这样的运动方式 , 一方面能够保证稳定性 , 更重要的是 , 双手随着腰左右向的运转后 , 与下盘胯以下相对固定后 , 与胯以下的双脚构成了反向的作用力 。 就像是杠杆原理中 , 动力臂、作用臂与支点这三者关系一样 。 太极拳左右向的运动方式 , 都要注意腰胯的分离 。 这种胯不动转腰 , 老辈有称之为“扭脊”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