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搏击术无不重视招数、招法的运用 , 甚至把秘不外传的招数、招法当作看家之宝 , 奉若神明 , 认为招法神奇灵验是保持自门自派地位的关键 。 但是 , 在中华传统、武学集之而大成的基础上 , 摆脱了这种传统的观点和方法 , 更加注重劲的训练、劲的效应 , 把中国古老的搏击术理论和实践推上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新层次、新水平 。
《拳论》强调的修炼过程要“由招熟而渐悟懂劲 ,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 这一精辟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招与劲的关系 , 说明了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 , 由招到劲的具体锻炼方法和递进次序 。
懂劲是招熟的追求目标
懂劲 , 是太极拳有着特殊搏击效应的关键所在 。 长期练太极拳的人在搏击中讲究用招 , 而不会用劲 , 其实是根本没有学会太极拳 , 甚至尚未迈进太极拳的门坎 。 那么 , 什么是太极拳的劲呢?首先 , 我们必须明确力与劲的区别:
一、力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本能 , 不是后天练出来的特殊技能 。 每个人都有力量 , 只不过量的大小不一样罢了 。 孱弱者力小 , 强壮者力大 。 但是 , 劲却不是这样 。 劲是后天经过特殊训练才有的特殊技能 , 没经过训练的人不会有这种特殊技能 。 有了这种技能 , 弱者不一定劲小 , 强者不一定劲大 。
二、力的方向性单一 , 一个力的发出 , 只能集中到一个点;而劲的方向性灵活多变 , 四面支撑 。
三、力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外形的运动 , 一个动作只能发出一个力 , 形不动则力无从发出 。 而劲的来源是内气 , 形不动 , 劲却可以随意而发 。 意到气到 , 气到力到 。
经过上述区分 ,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定义:劲是意、气、力三者合一的一种特殊技能 。 没有意、气的力是常人的力 , 或叫拙力 , 加进意、气的力或以意、气为先的力叫做劲 。
太极拳家们对劲有很多论述 , 归纳起来 , 可以将太极拳的劲分为三个层次:
一、沾粘连随劲 。 这是从宏观上对太极拳劲路要求的概括 。 练拳的人都知道在太极拳中讲究后发制人 。 但是 , 后发并不是先被动挨打 , 也不是等着人家打来才出手 。 这里的关键是《拳谚》中强调的“后发先至” 。 彼不动 , 己不动;彼微动 , 己先至 。 先至也不是先打 , 先至就是用最敏捷的动作去沾粘对方 , 感知对方 。 进入彼不知我 , 我独知人的境界时才打、才发 , 打发则随心所欲 , 应用自如 。 由此可见 , 沾粘连劲是太极拳搏击推手中的进攻原则 。 不沾不打 , 沾不住就粘上去 , 粘上去的技巧原则是连和随 。
二、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劲法 , 是在以沾粘连随这个大原则、总原则的前提下的具体运用 。 也就是说 , 在八门劲法中 , 每门劲法都含有沾粘连随的劲 。 在沾粘连随中巧妙地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 出其不意 , 攻击不备 , 逐步达于化境 。
三、拧裹、崩炸、弹抖、钝挫劲 。 这是从微观上描述太极拳的劲路 。 这些具体的劲法 , 是对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劲法的说明 。
推荐阅读
- 太极功夫全在养 太极拳养生文化考
- 太极拳内功的练习方法 浅谈开肩开胯
- 阿邓安般太极拳精要 松胯的方法
- 修正版 何人识得揽擦衣 乾隆抄本太极拳经与太极拳论
- 限定——霍金斯玩法超前了解技能搭配与释放顺序
- 如何提高太极拳的技击水平 太极推手十二要素
- 修炼太极拳的十二个思想 太极之乐-修炼太极拳乐趣无穷
- 质量改进与提高太极拳水平初探 冯志强大师谈太极拳修炼秘诀
- 尾骨翻起与撅臀 衡量太极拳的标准
- 静心慢练是活桩 太极拳中的“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