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慢练是活桩 太极拳中的“足”

足为步型、步法的根基 , 根基不稳 , 稍有偏差 , 步型、步法必乱 。 步型是下肢固定的姿势 , 步法是下肢变化的动作 。 步型经过移步转换才称作步法 , 各派的步型、步法也有繁简、大小的不同 , 其共同要求为足部动作须正确、灵活、稳当 , 使步型、步法有规律 , 可以支持和调节全身重心的稳定 , 不致引起身法歪斜别扭 , 从而不能周身劲整 , 浪费体力 , 从而影响呼吸的顺遂 。
对步法的要求是:进退转换须虚实分明 。 前进后退和步法变动时 , 身腰随着转换 。 迈步要轻灵 , 不可重滞;落步要稳健 , 不可摇摆、颤动或沉重、填实 。 步法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 , 动作的灵活或迟滞完全决定于步法是否正确 。 拳论说:“千变万化由我运 , 下体两足定根基”、“手避三分 , 足进七分”、“胜在进步占势 , 不败在退步避锋” 。 这都说明了足部动作的重要性 。
太极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样地须走弧形 , 划圆圈 , 决无直来直往、直上直下的动作;腿部的动作又须和手臂的动作同时协调进行 , 只有“手随足运 , 足随手运”(手随足运是以足为主 , 足随手运是以手为主 , 随势而异;大凡在原地运转时足随手 , 进步退步时气随足) , 才符合“上下相随”的要求 。 在迈腿划弧方面 , 现行的吴式太极拳已改为不走弧线 , 这是为了便于学习的一种改革 , 对年迈体弱者较为合适 。
迈步时 , 先须坐稳一腿 , 屈膝松胯 , 稳定重心 , 然后另一腿缓缓地弧形迈出 。 凡欲向左迈上 , 右腰隙先下抽落实 , 右胯根同时内收落实 , 左腿迈步就轻灵 , 反之亦然 。 这是意欲往左 , 必先往右 , 意欲往右 , 必先往左的原理在步法上的应用 。 迈步、落足的方向、角度和转变时足尖的外撇、内扣和足跟的左旋右转、主次先后和度数等 , 都须辨别清楚 , 务使在动作上全身上下相顺相随 。
两足要一虚一实 , 即虚实分明 , 还要求“虚中有实 , 实中有虚” , “虚并非全然无力 , 实非全然占煞” 。 迈步要像猫儿行路那样轻灵 , 尤其是要像捕鼠时猫足沿地铲出的那样 , 这是太极拳足尖翘起、足跟沿地铲出的特点 , 只有在膝节有力、裆劲下好、腰劲松沉直竖、桩步稳固的情况下才能使动作轻灵 。
两足轮换运转时 , 机势毫不保留 , 动作须带弧形 , 始终不离螺旋劲 , 手在旋转 , 足部就自然地跟着旋转 , 所以有“足随手运”的说法 。 现以陈氏老架的云手为例 , 说明其练法过程 , 及动作与呼吸配合的方法 。
云手时 , 左足向左横开一大步 , 弧形起落 , 重心移至左足后右足随着亦弧形横开跟上一大步 , 而当右足将至左足边 , 复须自上向右转回些而落地 , 必如此方见运行无直步;其上下相随的手与足的螺旋劲运转为:当左足开步 , 左手顺转一圈时 , 从右胁侧起的前半圈左手(掌心斜射向上)由右侧经面前(高不过眉)往左运转过程中 , 内劲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手指 , 先大拇指 , 依次至小指 。 渐渐贯劲充足 , 左手运至左前斜角时掌心已转向下 , 已至阳极阴生之际 , 为顺缠到逆缠的转折点 , 即为呼、为开、为发势的顺缠;后半圈左手由外收回来 , 下行运转(低不过膝)至右侧上方 , 内劲自外斜缠到腋下 , 即为吸、为合、为蓄势的逆缠 。 右手之运转亦然 。 至于两足运劲 , 左足前半圈由胯根内向外缠到左足趾为顺缠 , 回来自外向内缠至胯根为逆缠 。 右足亦然 。 表现在膝节往外和往内旋转上(内指向裆内而言 , 外指向裆外而言) 。 横开步时 , 以足尖先轻落地 , 然后全足踏实 , 当全足踏实时 , 另一足的足跟离地 , 准备移步 , 这样两足似踏跷跷板一起一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