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接地气、放静电、身健康 二水平时调控身躯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步:寻找太极阴阳球
像是画图一样,要将己身与外部空间共同构建一个太极阴阳球,先得从“找点”开始 。
1、找点:
平行步站立时,通过身躯的前移后荡,中轴在两脚的前脚掌到后脚跟之间移动,寻找中轴与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 。 找到了泉涌这一点,所谓“劲如泉涌” 。 像是地下一眼清泉,被踏开了泉眼,这泉水就会往上喷射出来 。 从物理学上说,这一点正是全身地心引力以最佳角度得以反馈的“点” 。 平时,重心前后移动时,当人的重量,寄于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上了时,全身间架处于舒展状态,人会觉得轻松便利,最不用力 。 找到这一点后,人站立状态下,原本一部分由腰椎骨所承受的重量,也会悉数松沉,像是泥工砌砖头一样,每一块砖都叠的很平整,都是沿着一条垂直的平准线来叠放的,那么,整个墙体的重量,就只承受在最下面的这一块砖头上 。 如果,这墙体砌的弯弯扭扭的,那么,所有的弯曲处,就会承受上面几块砖头的重量 。
2、找线:
《杨家老拳谱》之《太极平准要顶解》云:有凖,頂頭懸 。 腰之根下株,尾閭至囟門也 。 上下一条線,全憑兩平轉 。 尾閭至囟門一线,下垂于地面,与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相接,便是我们要找的第一条线 。 囟门-会阴-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 。 这一条线,只是半条经过身躯,半条在两脚下,不经过身躯的 。 之所以强调半条有形、半条无形,目的是要着意于两脚下这无形的半条 。 运动时,着意于半条有形、半条无形的整进整出,那么,每招每式之间,都会有平送身躯的意味,前移后荡中,也自然会带着身边的整个空间一起鼓荡,像是人置身于游泳池里一样,整潭的水,就会鼓荡起来 。 这一条或许就是所谓的“无根树” 。
第二条线,前后步站立时,前手的食指根节、前肩里根、前胯里根、前脚涌泉等,这些点勾勒成一条曲线 。 而后肩里根与后胯里根之间,像是插一杆标枪,一直下垂到后脚踵,这是第三条线 。 这三条线,构成了汉字的“川”字 。 “找线”训练,其实只是我们通过大脑,在自己的身躯中,去寻找赖以指挥身躯变化的标杆 。 通过这种“寻找”,使得我们的身躯更加的便于接受大脑的调控 。 在调控这三条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将这三条线,这个“川”字三笔笔画的间距,尽量的拉宽 。 将三条线的间距拉宽,就会使得身躯前面的空间变得更大 。 杨家中的“川字步”,讲的就是这层含义 。 拉宽三条线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开肩、开胯的过程 。 通过开肩、开胯的训练,使得胸腹肌肉、肌腱舒展开来 。 倘若肌肉硬的、紧张的,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空间就被缩小了,那么气血就不通畅了 。 肌肉一旦舒展,经络就畅通了,气血就畅通了 。
3、找面:
点、线、面、球,在川字步的前提下,就能来找面 。
第一个面,用意念想象着,在两肩处,套上一个呼啦圈,且不能让这个呼啦圈掉下来,意思是,肩打开后,像是气球充气,将呼啦圈胀住了 。 这几乎是一个有形的圈 。
第二,在腰上,也套上一个呼啦圈 。 腰上这个圈,一半有形的,夹脊扒开来,命门稍稍外凸了,拔背其中的一个要领,就是在命门处左右上下都有对拔的意思 。 这时,就像京戏里,有身份的人出场,男的女的,腰上都套着一个圈,这叫“玉带” 。 有了玉带,气宇轩昂了 。
第三,用意念,在膝盖上也套一个呼啦圈 。 靠腿一侧之外,几乎是无形的一个圈 。 两腿内像是有个气球,在不断的充气,这样才能把这个呼啦圈固定着的感觉 。 孙禄堂先生描述的,两脚有内开之意,无内开之形,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