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体悟练拳六松 一羽不能加的太极功夫( 九 )


真的放松到意、气、力都沉人脚底 , 且入地很深时 , 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 , 渐渐充盈全身 , 将人向上拔起 。 有了向上领起的感觉 , 便会加深全身向下松沉的体验 。 这时才能真正领会“其根在脚 , 发于腿 , 主宰于腰 , 形于手指”的拳意 , 而顶头悬也会于自然中形成 。 就太极拳的特点来说 , 这里说的“松沉”是相对“松而轻浮”的现象来说的 。 一般人认为沉与重是一样的 , 实在是误解 。 在词典里重为有形 , 其力呆滞 , 而沉则不同 , 沉劲活 , 似松非松 , 似紧非紧之形 , 与重不同 。 所以在松沉的同时 , 一定要注意防止双重之病;在轻灵的同时 , 亦一定要注意克服双浮之病 。

第四是松活 。 松活 ,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各个关节轴的旷量松活 , 二是以丹田为核心带动肢节顺逆缠绕之柔韧性的活 。
关键在于通过打拳 , 特别是通过松腰和胯裆劲的锻炼 , 不断增强关节的松活、韧带的柔韧和肌肉的弹性 。 从而做到“一举动 , 周身俱要轻灵” 。 使周身各个环节都能随心所欲地达到圆活、灵敏、滑润 , 变化轻快 , 使各个有轴的关节 , 旷量不断加大 , 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地转动 , 以保证发劲时节节畅通 , 极快地把周身之力调整集中到施力点上去 。
从动作的形态上来讲 , 要求松圆 , 动作非圆即弧 , 在腰胯的带动下 , 身体各部做螺旋的缠绕运动 , 合而螺旋 , 开而螺旋 , 沉也螺旋 , 起也螺旋 , 处处体现了公转自转的运动规律 。
修炼太极拳 。 无不以底桩沉稳 , 腰身活泼 , 上肢轻灵为要旨 。 轻是保证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条件 , 每打一势轻轻运行 , 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 , 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 , 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 。 灵是轻的发展 。 不轻就不能松 , 不松就不灵活 。 太极拳的动作始终是螺旋式、抽丝式的内外协调运动 , 使全身各部位圆活无滞、富于弹性和韧性 , 所以“松活”能随时灵活地集中于某一点 , 从而能发展力量和速度 , 如拳论中所说的“动急则急应 , 动缓则缓随” , 灵活变化 , 周身一家 , 发劲完整 。
轻是保证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条件 , 所以拳论中说“一举动 , 周身俱要轻灵” 。 每打一势轻轻运行 , 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 , 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 , 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 。 灵是轻的发展 。 不轻就不能松 , 不松就不灵活 。 要继承和发扬太极功夫 , 就要从基本的要领去做 , 要从“松”字入手 , 松则沉 , 沉则轻 , 轻则灵 , 灵则动 , 动则变 , 变则化 , 化则发 。

第五是松击 。 诸如短劲、透劲、惊弹劲、崩炸劲等就是太极功夫的松击手段 , 以松透全身的整劲求得快准、冷狠、入里透内、惊心动魄的击打效果 , 拳论所谓极柔软而后极坚刚的内劲就是松击的体现 。
太极宗师杨澄甫在世时 , 有人问他:“未见您用多大劲 , 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 , 打得那么脆呢?”杨宗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 。 ”
若要体悟松击 , 最好是先解决如何理解和认识“松”与“紧”的实际问题 , 这样处理有利于进行“由松入柔积刚”的技击训练 。 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在练拳时往往强调一个“松”字 , 因为“松”为太极拳术之灵魂 。 但也不能不谈一个“紧”字 , 疏“紧” , 就可能不符合太极拳阴阳之道 。
太极拳明师刘习文先生在《“紧”是太极拳的禁区吗?》一文中说:“太极拳锻炼要求的放松 , 是自然的放松、绵柔的放松、轻灵活泼的放松、‘用意不用力’的放松;太极拳锻炼要求的缩紧 , 亦为自然的缩紧、绵柔的缩紧、轻灵活泼的缩紧、‘用意不用力’的缩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