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体悟练拳六松 一羽不能加的太极功夫( 六 )


据体育科学研究成果表明:简单的说 , 肢体放松除了提高生物力的传递系统效率之外 , 还有增长所产生的生物力 , 产生生物力的大小决定了肌肉、肌腱、骨骼松驰与收缩之差的大小 。 何谓太极拳放松的主要环节?要解决放松的问题 , 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 , 而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 , 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 。 放松的一个标准 , 叫做松透 。 何谓松透 , 我认为它的内涵至少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 本人在十几年的教拳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 写成拙文在这里与大家交流 , 从全方位探讨练拳放松的问题 , 内容亦力求理论联系实践 。 阐发见解如有错误 , 敬请同道斧正 。

第一是松静 , 即锻炼一种放松的心态 , 这也是放松的入手点 。
所以武式太极一代宗师禹襄公曰:“先在心 , 后在身 。 ”心静无为是实现松的前提和保证 , 练拳首要心静 。 感觉神经中枢(大脑)松静 , 思想集中 , 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 , 才可以开始动作 。 因为太极拳是一种顺应人体的自然状态 , 顺其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运动 。
李雅轩先生说:“未随出势 , 先将脑筋静下来 , 摒除杂念 , 身心放松 , 去掉拘束…… 练拳时先松心 , 后松身 , 心身俱松之后 , 其意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 。 ”
全身肌肉、韧带、骨骼以及各个脏器的放松程度 , 是受大脑神经不同程度的兴奋控制的 。 练功时 , 只有大脑越入静 , 神经兴奋程度就越低 , 骨肉就越松 , 血液流动就越好 。 但要知道 , 练大脑入静的功夫 , 绝非几日之功 , 需要有一个得法掌握要领的锻炼过程 。 心静非指强令内心镇静 , 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趋于缓和、坦然和宽松 , 继而才能进入无欲无求之境界 。
单一地求松并不能做到真松、全松 , 不少习拳者虽深知盘拳揉手须周身放松肢体去练拳 , 无一处用拙力、无一处僵滞的要求 , 却因摸不到要领而很难真正做到 。 他们往往只知道放“松”肢体去练拳 , 这样从形体动作上看起来好象柔软优美 , 但周身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没有放松 , 其实 , 实现松的障碍就是行拳者自身却急切求松的意图 , 他们往往急切地想放松 , 心情反而就越紧张 , 有如一颗心老悬着放不下来 , 刻意追求和意念过重的结果 , 恰恰导致了与真松境界的背道而驰 。
有些人把太极拳练成过于软绵锦的 , 稍微用一点拙力 , 又僵硬了 , 精神也提不起来 , 这样既没有柔 , 也没有刚 , 这种练法不能算成“由松入柔 , 运柔成刚 , 刚柔相济”的太极拳 , 而是一种体操式的太极拳 , 圈内人俗称太极操 。
松静是练好太极拳的必要条件 , 阴阳虚实是练习太极拳的灵魂 , 传统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纯以神行 , 仅看到神的忽隐忽现 , 刚柔的痕迹看不出来 。
要松得好 , 就要加强心性方面的修炼 , 在推手对练中尤为重要 。 没有良好的心性修养 , 心里松不下 , 形体又如何能松得好呢?内外松不好 , 又怎能使自己听劲灵敏、化劲干净、发劲干脆呢?
松是太极拳劲道的根本 , 松不下去便无法求得整体劲 。
推手时 , 往往是越怕输的人 , 精神越紧张 , 也最容易犯僵硬、丢顶、拱架之病 。 所以在练习推手时 , 要从练“吃亏”入手.要敢于让对方进来 , 练习能吞、能容的本领 , 练放长、练大幅度的引进 , 不怕吃亏 , 不怕输 , 而是有意识地借对方的来力锻炼自己的松活、引化本领 。 推手对练或交流技艺中不要争斗好胜 , 拳友同道 , 有相识的 , 或不相识的 , 只要大家有诚意 , 便可聚在一起盘盘手 , 摸摸劲 , 寻找只有太极拳才具有的特殊感觉 , 以此来彻悟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深奥的“天人合一”、“内外相合”的哲理 。 若得意处 , 双方叫一声好 , 得到了一种体验 , 于是欣慰无比 , 精神倍感爽朗 , 无所谓胜 , 也无所谓败 , 大家共同所有的 , 只是人与人的亲切 , 是对太极拳论某句话认识上升华的陶醉 。 摸摸劲 , 看看拳架的劲道是否正确 , 找到了感觉 , 打起拳来兴趣盎然 。 多点追求松的质量 , 才有可能学到较好的太极拳功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