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体悟练拳六松 一羽不能加的太极功夫( 三 )



书中最令我注意的 , 还是太极拳与丹功之间的种种 。 这是继吴公藻《太极拳讲义》之后 , 正式发表、谈论太极拳与丹功的书 。 太极拳与丹功各自有诸多记载 , 而谈论两者之间的关系者不多 。 虽然如此 , 引用书中的数据的数据还是有疑虑的 。 首先 , 书中谈论太极拳与丹功之间的关系最多的是著者 , 而著者并没有交待如此认知的来源或引喻失当 。 其次 , 书中明确原引述太极拳与丹功之间的关系者 , 有王柏青、张三峰、蒋发、刑喜怀 , 而在《和氏拳谱》和兆元所述之太极拳师之姓名中 , 仅见张三峰;如将音似者亦列计 , 尚差王柏青;还有王老夫子讳林桢师事之云游道人是谁?与张三丰又有什么关系?杨家太极拳之传承内只涉及武禹襄 , 未谈及其师杨露禅 , 好像太极拳真的只要四十多天的学习 , 再加上赵堡秘笈 , 就真能练成武林高手似的 , 皆待厘清 。 第三 , 著者谈论由太极拳修炼丹功之方法中 , 有明显的瑕疵 。

书中第40页 , 有无极原理图 , 图右及次页 , 有开环、死循环、无极原理图与浑沌现象的解释 。 这是著者主观的认知 , 虽然觉得太牵强附会 , 但是 , 那是著者的自由;然而 , 到了后面第74页 , 为了行文的需要 , 解释的内容就变了 。 所以 , 著者对云手、阴、阳、虚、实、开、合、背丝、纒丝的解释 , 就失去说服力 。 何况 , 仅用双手开合并不能分成上下阴阳两仪;顺、逆时针方向与太极拳或丹道的顺、逆内容无涉 。 掤劲不是由一只手划圆的离心力形成的 , 一只手划圆的向心力亦不是炼成内丹的原因;「太素者 , 气之始也 。 更与云手无关 。 书中记载 , 杜元化在《太极拳溯源》中又说:「余师尝曰:此拳本是修身炼气之术 , 长生不老之基 , 打人尤其余事 。 」 , 人身气的修炼及解释见《庄子》、人间世篇:「一若志 , 无听之以耳 , 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 , 而听之以气 。 听止于耳 , 心止于符 , 气也者 , 虚而待物者也 。 唯道集虚 , 虚者心斋也 。 」 , 「一若志」才是太极拳炼气的入门方法 , 如《易经》系辞篇、上传中「夫干 , 其静也专 , 其动也直 。 」所言 。 「无听之以耳 , 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 , 而听之以气 。 」是修炼的过程 , 「气也者 , 虚而待物者也」及「唯道集虚」是炼气的说明 。 虚有身虚和心虚 , 身虚就是一般所谓的松身;由《列子》、仲尼篇 , 龙叔与文摰之对话 , 可知心虚之具体内容 。 俞玉吾曰:「心虚则神凝 , 神凝则炁聚 。 」 , 施肩吾曰:「吾尝闻之吾师曰:体虚而气周 , 形静而神会 。 」 , 由虚静而至感通 , 是太极拳修炼必经之路!有心的人 , 不妨试试 。

太极拳与丹功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著者论述的重点 。 著者认为:陈清平先生掌握了《来氏有极图》和《先天八卦太极图》内涵和运行轨迹与之顺逆之法 , 以及太极炼丹术与太极拳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在意《来氏有极图》学者多以附会视之 , 确认它是道家修炼内丹专用之图 , 认为它反映了五行学说内涵 , 其运动轨迹是双手由外圈向内圈旋转 , 纯向心力的聚合运动 。 为什么「乾坤者 , 易之门户 , 众卦之父母 。 坎离匡郭 , 运毂正轴 。 牝牡四卦 , 以为橐钥 。 」 , 指的是以人身脊椎骨为正轴 , 运用双手「运毂」 , 犹如推拉立式风箱似的龙升虎降划圆?著者亦知真正了解《来氏有极图》深邃内涵和用于修炼内丹术者 , 为数不多;著者却未加说明再三引用 , 还将自己的看法强加在先师身上 , 认为是他们受到《来氏有极图》的启发 , 进行了科学而精妙的、高度概括的总结 。 到底是《来氏有极图》在先呢?还是王宗岳在先?为什么王林桢是王宗岳?著者完全没有提出它的根据和说明 。 对陈清平先生的腾挪架的说明也是一样 , 逐势加圈并不是炼成内丹的原因 , 螺旋进极亦不是促成内丹生成的方法 , 更不是腾挪架的名称来源;都是著者主观的认定 。 在杨家太极拳腾挪是由松沉而来的 , 是「如意向上 , 既寓下意 。 」的具体表现 。 看来著者在杨家学的时间 , 真的太短了 。 「由现在的太极拳过渡到太极炼丹术 , 只须在运行轨迹上稍加变动既可 。 」的说法 , 不知是指的那个现在的太极拳?!那一个现在的太极拳 , 都不能只须在运行轨迹上稍加变动既可过渡到太极炼丹术;有的不需在运行轨迹上稍加变动既可炼丹 , 有的变动了也不行 。 内劲心法可以说是手法 , 但手法决不是仅指手 , 「浑身是手 , 手非手 。 」;不仅是手 , 脚也有运行轨迹 。 「仰而视之」不是离心力 , 「俯而观之」亦不是向心力 , 不论离心力或向心力 , 皆与结内丹无关 , 「四象攒来会中宫 , 何愁金丹不自结 。 」谈的根本不是物理上有形的力量 。 「五行攒簇盗天地」只用双手?书中引用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中的文字:「采之惟在阴蹻为先」、「阴蹻一脉 , 上通泥丸 , 下透涌泉 。 」 , 阴蹻一脉就是没经过手 。 细、慢、均、长的呼吸 , 也不是专指胸式肺呼吸 。 看来只是著者想当然尔的附会吧!著者自称已修炼至内丹的某一层次 , 即使是真的 , 也不会是从太极拳中修炼出来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