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丹功之间是有步骤、有方法的结合 , 结合在中定上!《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对待用守中土章内说:「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 」 , 方中即是心!心定加上足有根就是中定;而且先要明了掤、捋、挤、按四正手及进、退之身法才能保持中定 , 杨家太极拳之第一动式揽雀尾 , 就是练的这个;走的是《大学》:定、静、安、虑、得的路线 。 然而以易论拳 , 「时中」、「得定」 , 可谓中定 。 即无论何时何处 , 皆能恰如其份不失机势;无论是动是静 , 皆能从容入定;「神闲气定」是最佳照 。 「形如槁木 , 心若死灰 , 无取无舍 , 寂灭之至 , 无心于定 , 而无所不定 , 故曰泰定 。 」 , 太极拳虽然不能说是「形同槁木」 , 但是务必「心若死灰」 , 才能「无心于定 , 而无所不定」;《列子》曰:「闲心劳形」 , 此之谓也 。 《管子》、内业篇:「人能正静 , 皮肤裕宽 , 耳目聪明 , 筋信而骨强 。 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 , 鉴于大清 , 视于大明 。 敬慎无忒 , 日新其德 , 偏知天下 , 穷于四极 。 敬发其充 , 是谓内得 。 」、「能正能静 , 然后能定 。 定心在中 , 耳目聪明 , 四枝坚定 , 可以为精舍 。 精也者 , 气之精者也 。 」 , ((列子))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 , 上窥青天 , 下潜黄泉 , 挥斥八极 , 神气不变 。 」更是中定之至 。 杨家太极拳之串拳和功操 , 皆从无极桩开始 , 且起式是由观无极进入揽雀尾 , 收式退入平立步无极桩 , 对粗通易理者 , 就可不言而喻了 。
杨式太极泰斗杨澄甫先生曰:“一个松字 , 最为难能 , 如果真能松净 , 余者未事耳!”
杨式太极名家郑曼青先生说:“第一就是讲‘松’ 。 这个‘松’字 , 我学五十年了 , 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 。 为什么松有这么大的好处?当时只晓得讲松、松、松 , 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干净 , 这句话很难讲明白 。 前年悟通这个道理 , 我才想到我老师澄甫先生所讲的 。 他不大会讲话 。 一天到晚坐在哪儿 , 可以不发一言 , 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 , 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 , 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 。 他还讲了一句话 , 更是奇怪 , 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 , 你三辈子学不到的’ , 我就怀疑 , 难道讲一个‘松’字 , 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 , 不但三辈子 , 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 。
杨式太极技击名家杨少候先生说:“不是把对方打出去的,而是把对方松出去的” , 杨式太极名家李雅轩先生说:“打人不入内 , 是松的不够 , 尚未松净 , 还有拘滞之力牵制” 。
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 比较长劲和短劲的发放 , 便可感受到松的质量了 。 练过三、五年太极拳的爱好者 , 以腰腿的力量 , 用长劲不难把一个门外彪形大汉发出二、三米之远 。 但即便是十年以上拳龄的爱好者 , 有相当部分人发起短劲来 , 却发不出短劲的效果 , 找不到短劲的感觉 。
比如给对方使一个似乎不用多大力气的推按短劲 , 对方感觉是受击部位表层有些疼痛 , 而不是透内入里 , 震击内脏的难受之痛 。 若松松的落击对方手之小臂 , 则对方应痛彻臂骨 , 如同铁棒敲击的感觉 。 发不好短劲的原因何在?多是发短劲时胸、肩、肘、腕、手指等部位不够松软 , 有些僵硬 , 有些本能无意的紧张 , 但他眼下做不好 , 正所谓修炼未到火候 , 真拿不出具有威慑力的短劲 。
上述验证 , 笔者和自己的学生们曾有感受 。 松净是太极拳的灵魂 , 是有着重要拳理和核心拳法 。
推荐阅读
- 很好的体悟 太极拳之练法 善增话太极
- 太极拳气沉丹田法 我对太极拳“抱球”的体悟
- 太极拳内在的东西 体悟太极拳
- 几种练拳的好方法 拿住丹田、命门好好练太极
- 内功心法秘要举例 神注则气聚,气聚则太极成/“开合、鼓荡”之体悟
- 练拳与“用进废退” 崔仲三:杨式太极拳的技术要点及科学健身训练法
- 李宏达先生谈:练拳与内劲的练习如何结合 腰和尾闾-身形关键部位的重中之重
- 练太极拳需要“命门后突”吗? 我对太极拳发劲的体悟
- 太极拳云手的奥秘 论练拳似吐纳换气
- 在整劲中体悟内功 杨式四十式与四十二、四十八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