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体悟练拳六松 一羽不能加的太极功夫( 八 )


单鞭掌的动作是大家熟悉的 , 若练得法时至少产生四个对拉劲道: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二是两足之间的前弓后撑 , 裆下有桥的圆裆的对拉弓劲;三是右钩手与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四是左掌与右足的对拉弓劲 。
又如玉女穿梭 , 若练得法时亦至少产生四个对拉弓劲: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 , 二是左(右)掌与右(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 三是右(左)掤滚手与左(右)足的对拉弓劲 , 四是两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
练拳求松除了体舒心静的修行 , 还要多点在拳架动作和推手中感受上下对拉、左右对拉、前后对拉的弓劲 , 通过肢体有上同时有下、有下同时有上、有前同时有后、有后同时有前、有左同时有右、有右同时有左的三对对拉拔长式的放松展开 , 使拳势动作既有圆的匀整和灵活 , 又有似弓与弦的对张崩弹之力 , 更有八面支撑的稳固气势 。 在意、气、劲中产生了对称、平衡、折叠、匀整;阳中有阴 , 阴中有阳 , 阴阳相济 。 自我检查拳势动作是否有了对拉弓劲 , 是有一对?还是有二对、三对 , 拳龄不长的爱好者较难同时有二对三对的对拉弓劲 。
放松是有意识的使全身肌肉、皮肤、内脏、关节、骨骼松开、放展 , 使有关部位韧带拉长 , 通过松开放展的手段 , 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 , 更好地连结成一个全新的整体 。
太极拳明师戴英先生在1989年11月抵湘授课时深入浅出的说:“松是对每个太极拳的人的要求 , 没有谁讲太极拳不要松 , 怎样理解松?松就是说每一个关节 , 每一块的肌肉都要统一起来 。 关节统一了就均匀了 , 均匀了就能比较松了 , 节节能接得上 , 不是这地方用力 , 那个地方不用力……
松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错误 , 一是容易丢;还有一个是没有松他讲松了 , 身体不听指挥 , 人一碰到问题就是僵紧的 。 这是本能 , 如果想碰到问题总能松 , 就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去锻炼 。
松容易丢 , 我松了 , 再松也没有了 , 实际上这种松已经丢了 。
松是把身体松开来 , 而不是松得缩了 。 松开松开 , 松了以后毕竟是大 , 而不是小 。 缩小不是松 , 而是紧 , 它是局部的松 , 而不是整体的松 , 所以松是一个张大的概念 。
如果没有松而去推手的话 , 自已身上的肌肉就是负担 , 负担大了变化就慢了 。 ”
意气在纵向松落的同时伴随着横向开展 , 是实现全松的重点 。
有些人认为肩松是要向下松到腰胯 , 腰胯松是要松到腿足 , 能上下松至此处便是完全松沉到位了 。 殊不知 , 这样就再无处可松下去 , 只好承受负荷 , 从而导致腿足僵滞不灵 。
在拳势动作求得身体上下对拉、左右对拉、前后对拉 , 放松恰到好处 , 才是完整的周身松 。 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 做到以意导气 , 以气行身 , 当血气周流全身时 , 便可体验到通体舒服和泰然自若 , 松的甜头自然就感受到了 。

第三是松沉 , 包括内气下沉、重心下移和一些重要关节的松沉 。
松沉不是动作的下砸 , 也不是动作的下蹲 , 亦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 , 而指的是丹田内气的下沉 。
李雅轩先生说:“只要周身松开了 , 气自然会沉下去 , 日久内劲自生 , 脚下也会沉稳……”打拳时 , 除了“虚领顶劲”以外 , 其他部位都处于松沉的状态 。
如上肢的松肩、坠肘 , 下肢的松胯扩膝、涌泉穴贴地、脚趾抓地 , 中盘的松胸实腹 , 都是为了这种周身松沉的要求 。 这种肢体上的松沉 , 有利于真气下沉 , 重心下移 , 从而稳固下盘 。 下盘沉稳 , 又有利于中盘和上盘的轻灵 , 从而达到轻沉兼备 , 一旦松柔与轻沉都具备 , 在往后的行拳中就处处体现八面支撑的势态 。 放松要松得干净 , 要丝毫杂念也没有 , 瞬间要放松到脚下 。 能松腰 , 则气自能下沉 , 两足增力 , 桩功稳固 。 此乃杨氏太极拳家传口诀“不倒翁”者是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