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太极“高手”为何上不了散打擂台?-陈雄整理 内家十二象太极拳( 七 )


二、训练方法和训练条件的不同 。
武术散打的训练方法,是非常专业的大运动量训练,按照散打竞赛规则,千万次攻防动作的重复训练,以达到攻防动作下意识的反应自动化 。 在快、准、狠的实战演练的训练中,以提高意识品质,适应比赛环境和条件,这种专业训练可以使先天条件较好的学员在二至三年就可以达到参加比赛的条件,而且还可以获得好成绩,用一句俗话说“学了就管用” 。
反观太极拳运动,练意不练力,主要要求是松、静、匀、稳,这里任意一个字,要想练好它,少则一年半载,多则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同时还有加强理论学习,学懂弄通《易经》,《道德经》等经典古籍,以便理论指导实际,这些过程也需要大量时间 。 再说,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也比较复杂,从站桩开始练起,先练静功和动功,再到行功,而后再学套路,这才进入推手(包括发放手)阶段,最后才是不受抑制的散手(包括断手,拿手),这一套下来真应了“太极十年不出门”这句话,但真出了门,你也不会打,因为你还没有实战经验,相同时间练拳,练散打的十年后可能已经退役了,或者当教练了,而练太极拳的人,才刚刚出门,更不会出什么成绩 。
太极训练的断代和失传,训练强度不够: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后特别是在那段不堪回首的特殊时期,师父教徒弟不敢过多讲技击和教授技击,即使练习也是业余练习,不可能和前辈门冷兵器时代的职业化训练强度相比,导致太极技击功能的断代和失传 。 由于训练方法的失传和断代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习拳着技击的退化,太极拳技击技术的失传,导致绝大多是太极习练者不敢谈技击,即使会技击散手也是变异了的,失去太极原味和风格的太极散手 。 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学会太极技击 。 加之民间绝大部分拳友是业余训练,受生计所逼,训练时间有限,轻度不够,自然技术也就无从提高了,即使有所提高,其进度也是非常的缓慢 。 太极拳技击功能的退化其根本原因是训练方法(功法)的失传、断代,没有被继承所致 。
社会上有种“练慢快用”的说法:平时练太极拳越慢越好,练是慢用时自然就快 。 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以慢练“松”有利于运快,但毕竟跟不上实战要求,还要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进一步练快 。 平时不练快,用时根本就快不起来,将难以适应对方快速的变化,只会在实战中落败 。 有前辈说过,太极拳的练习,“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快也要快到别人跟不上” 。 意思是说:慢练的时候,由于运动量大的原因,让别人不适应也无法跟得上;快速练习的时候,由于动作规范不容易做到,也让别人无法适应 。 太极拳爱好者如要进行散手交流,就得练习接手和“踢、打、摔、拿”的技击术,练好用拳、掌、指、肘、脚、膝、胯及头、肩等关节部位发劲击敌,多练得机得势的发放整劲,把势法、劲法与技巧的结合运用练到位,把应物自然的反应与有针对性的组合变化进行有机结合 。 还要用内功加强全身抗击打能力,因为在技击对抗时,身体如同弹簧钢筋网一样,即不怕拳打脚踢,又能发出强大劲力 。 身体肌肉绷紧时如同铁石,放松时则柔软细滑,伸展变化自如 。 这是技击的基础 。 否则,人体如同玻璃一样,看着结实,实际上一打就被打坏 。 这样就根本不具备从事技击的身体基础 。 当然还有心理心态的应对训练,做到心静、胆正、神足 。 精神是实战搏击的灵魂,间架结构和技术招式是散打防身的基础 。 而功力,劲道和开智慧是通向实战防身的必经之路 。
再有民间在训练人员的选材面没有专业队选材面广,训练条件没有可比性,民间绝大部分人员没有专业的训练场地、器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