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太极,八卦的异同 太极拳对人体代谢的协调与平衡

人的生命现象, 颇多引人深思之处——
人体最不怕冷的地方是两眉间的印堂, 最怕冷的地方是脐下小腹 。 于此, 中医、道家学说解释为:印堂为上丹田部位, 在督脉循行线上, 是阳气集中之处, 故不怕冷;脐下为下丹田地部位, 在任脉循行线上, 是阴气集中之处, 故最怕冷 。
孩童呼吸起伏在腹, 成人呼吸起伏在胸, 老人呼吸起伏接近于颈项, 也就是说人的呼吸起伏部位, 随年龄增长、身体壮衰由腹胸部逐渐上移 。 于此, 庄子曰:“真人之息以踵, 众人之息以喉”, 老子曰“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 。 庄子的话告诉我们:一般人(众人)的呼吸较浅, 特殊修为的人(真人)是深呼吸, 气息可达脚后跟(踵);老子的话则告诉我们:经过特殊修为, “专气致柔”, 是可以作到、并实现“返老还童”延年益寿愿望的 。
中医理论认为:“心位于胸中, 藏神, 主神志、血脉, 对各脏腑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五行属火”;“肾位于腰部, 藏精, 主生长、纳气, 为先天之本, 五行属水” 。 心居上, 肾在下 。 火性向上, 心火易上炎;水性下润, 肾水易走失 。 只有水升火降, 使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达到精、血互生, 精、神互用, 人体生理方能处于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 。
易经八卦取象学说认为:乾为天、父、君, 坤为地、母、臣;头在上(上丹田部位)为天属乾, 腹在下(下丹田部位)为地属坤 。 乾上坤下名曰否卦:天在上阳气继续上升, 地在下阴气继续下降, 象征着天地相背、阴阳不交、君臣叛弃、父母离诀, 为祸难不吉之象 。 反言之, 坤上乾下是为泰卦:则天地相交, 上下沟通, 夫妻和谐, 万事万物否极泰来 。
怎样才能使天地相交, 上下沟通?怎样才能使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怎样才能作到阴阳谐调, 相互为用?怎样“专气致柔”, 才能实现延年益寿, “返老还童”?虚领顶劲, 气沉丹田的修为, 揭晓了其中的奥秘!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对立着的双方, 即一分为二, 又合而为一 。
中医、理论认为, 阴阳是人体多种变化和生老病死的根源,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只有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 才有利于健康 。 因此, 练功者“须洞晓阴阳”, “不识阴阳莫乱为”(引自张伯瑞:《悟真篇》) 。 在人体的生命代谢中, 要维持阴阳两方面相对的动态平衡, 经络学说认为, 奇经八脉中的督任二脉尤为重要 。 督, 总督之意, 督脉循行于后背正中, 总督一身阳经, 称“阳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 又因诸阳经均与其交会, 故又称“诸阳之会”;任, 有任养之意, 任脉循行于胸腹部正中, 总督一身阴经, 称“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 故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任督二脉, 人身中子午也, 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 坎水离火交媾之乡 。 ”“任督若通, 八脉皆通” 。 因此, 修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通过吸呼、提落、升降手段, 培育、诱导, 调动内气, 使人体内能量流按经络循行方向运行, 用以调节、疏导、维持阴阳两方面相对的动态平衡, 必然要具体地落实到督任二脉的走向上来 。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拳呼吸法则, “顶”吸、“沉”呼, 有使内气提升、落降的功能 。 虚领顶劲吸时, 收臀、竖脊、拔背、挺项, 将内气能量流由会阴部, 循督脉由下向上提升, 经尾闾、夹脊、玉枕三关而达顶门百会穴;气沉丹田呼时, 收颏藏喉、沉肩坠肘、舒心实腹、松腰、裹裆、尾闾中正下垂, 将内气能量流由百会穴, 循任脉朝下落降, 过印堂下重楼(人的喉节有十二节, 术语称十二重楼), 经膻中(中丹田)注入下丹田, 沉至会阴穴 。 如此, 完成一个阴升阳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循环, 呼吸不止, 循环不止, 道家谓之周天运转, 亦称河车运转 。 故杨澄甫说“拳能通小周天之气, 较之枯坐者更为速焉(见陈微明:《太极答问》)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