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武打”的文化分野 闲话太极拳的“体”

拳友对话, 问:“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 ‘体’是什么, ‘用’是什么?”答:“‘体’即是拳架套路, ‘用’就是健身养生 。 ”一问一答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细细想想, 答案似乎不应这么简单 。
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全书》中说:“世之学太极拳者, 日见繁多, 未明体用之法, 殊鲜心身之益 。 ”那么欲明体用之法, 先应明白何者为“体”何者为“用” 。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体”?
许多人把拳架作为“体”, 把“养生”列为“用”, 也有人把拳架作为太极拳的“体”, 把“推手”作为“用” 。 总之, 大多数的人只把拳架看作“体” 。 这种认识虽不能算错, 但也不能算对 。 因为拳架只是太极拳“体”的一部分, 绝不是“体”的全部 。
“体”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或体系 。
太极拳的“体”指的是一个“体系”, 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 。 组成这个太极拳训练体系的可分“武”与“文”两个方面 。
从“武”的方面看“体”, 它的“体系”包括:站桩、拳架、推手、大杆、枪、刀、剑、散手等技术结构, 这是太极拳有形的“体”, 其为阳(物质) 。 这些组成了太极拳“体”的基本骨架, 但如果要使骨架有血有肉, 还必须要有太极文化去充实才行 。
从“文”的角度看“体”, 它还需包含太极拳的文化哲学体系, 这是太极拳无形的“体”, 其为阴(精神) 。 我们常说:学拳先学理, 功从拳理出 。 “理”者即是道理, 这“道”就是太极之道, “理”就是拳理理法, 即是太极文化 。
太极拳的文化是由王宗岳、武禹襄等先贤们总结的《太极拳论》等一整套理论体系构成的;太极拳文化中包含中华哲学中的儒学、道学、佛学思想;医家、兵家学说的精华;武术文明礼仪;以及与太极拳相关的人与事所构成的历史等等 。 这些都构成了太极拳的文化体系, 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是不完整的“体” 。
许多人只把套路拳架看作是太极拳的“体”,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以局部代替整体 。 大家都知道瞎子摸象的故事, 他们都把象的局部当作了象的整体, 所以闹了笑话 。 如果把“拳架”当作太极拳的整个“体”, 光在拳架套路上兜圈子, 岂不如同瞎子摸象? 。
而造成这一错误似乎应该“怪罪”于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 这本“体”与“用”的“全书”, 只有拳架和推手 。 于是有人就认为太极拳的“体”就是拳架和推手, 或认为拳架是“体”、推手是“用” 。 原本《太极拳使用法》里还有“36对敌图”和枪术等, 郑曼青修订《全书》时, 把36对敌使用法和枪术等一刀砍去, 使太极拳的“体”残缺, 使“用”也萎缩了 。 以至后人把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一起丢掉, 好像太极拳生来就只有拳架与养生的功能 。 《太极拳体用全书》似乎是这种认识的“罪魁祸首” 。
其实, 我们不能怪罪于杨澄甫和郑曼青, 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本身不算是“全书”, 它是太极拳很不“全”的全书 。 因为在原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上, 明确标明了“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集” 。 也就是预告读者, 后面还有第二集、第三集, 即站桩、推手、大杆、枪、刀、剑、散手等内容会继续出版下去, 到那时才算“全书” 。 如若不信, 可见《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 说得很明白:“太极拳剑及枪刀戟等, 当陆续刊行, 以供同好” 。 可惜, 天不假年, 杨澄甫在第一集出版后就仙逝了, 他的出版计划未能如愿 。 所以我们不能责怪杨澄甫, 那是后人在再版《太极拳体用全书》时, 把“第一集”三个字划去了 。 这使一些专家和读者稀里糊涂的把一套拳架当作了太极拳的“全体” 。 至今有些专家学者竟说什么太极拳不用站桩;说什么推手已乏人问津, 成了“弃儿”了;如此等等, 这种种糊涂认识, 都是丢了“第一集”三字惹的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