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不用力”除了以忽略人体维持静态姿势的局部不明显的用力为前提外 , 还有两个含义 , 其一、“不用力”是指不因为肢体动作而肢体局部再增加用力 , 或者说肢体发生动作是没有肢体局部之主动的 , 肢体发生活动的力量不是肢体局部发生的 , 是身体其它部位发生的力量传递而来的 , 肢体的活动是身体中其它某部位动作的延伸 。 其二、人维持手臂静态悬置与身躯静态站立姿势全身各局部所用的力要最大限度的少 , 要追求少到再减少几克力 , 这一静态姿势就维持不了了 , 手臂就要掉下去了 。 所以 , 太极拳的“不用力”不是一般所说的“尽量少用力 , 不用过头的力” , 而是对于静态姿势而言是最大限度的不用力;对于动态姿势而言 , 则是丝毫也不再增加用力 。 正确地学习太极拳 , 就必须对于“不用力”要有这样的概念 。
(四)“不用力”是太极拳整座大厦的基础
那么 , 太极拳为什么要不用力呢?那就是:
①“遍体气流行”需要不用力:
太极拳活动的基础在于体力消耗很小的“如练一气” , 这“气”就是人体传递性的力量 , 也就是“动量传递” 。 全身尤其的放松是这“气”之所以能够发生与传递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 而所谓放松的实质就是肌纤维的松弛 , 肌纤维越松弛也就是越放松 。 而只有不用力 , 肌纤维才能最大限度的放松 。 全身肌体的放松则正是“遍体气流行”所必需的 。 这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所说的“若不用力而用意 , 意之所至 , 气即至焉” 。 所以 , 太极拳要追求“遍体气流行”就必需不用力 。
②沾粘连随之“牵动四两拨千斤”需要不用力: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 , 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化解敌人的攻击中活动的肢体是“随屈就伸”的 , 也就是“随人而动”的 。 而肢体的柔软是“随人而动”不可缺少的条件 , 肢体只有象是鞭子 , 才能如《杨氏老谱》所说的“外终柔软而迎敌 , 以柔软而应坚刚 , 使坚刚尽化无有矣”的“人刚我柔” , 也就是使得别人“终不得力” , 由脚而上之“四两”的“如练一气”才能配合敌人的攻击完成实现“人背我顺”的“随屈就伸” , 从而实现“牵动四两拨千斤” 。 而要追求以“气”作为全身活动的动力与“外终柔软而迎敌”就必需不用力 。
③“内劲”的产生和传递需要不用力
任何武术都是暴力行为 , 所以 , 追求强大的力量对于任何武术都是不可或缺的 , 太极拳也是如此 。 包括太极拳的现代武术界中许多人认为肌纤维松弛了就是没有力量了 。 从上述“劲、气、力”的分析可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 骨杠杆性质力量的发生必需有缩短、拉长、等长等肌肉收缩 , 所以对于对于骨杠杆性质的力量而言 , 的确肌纤维松弛了就是没有力量 。 但这种力量对于太极拳经典而言称为“力” , 也就是“拙力” , 是太极拳锻炼所要摒弃、避免的 。 太极拳所追求的强大力量则是实质为“动量传递”的“劲”(又称为“内劲”);而“动量传递”的发生与传递是必需全身运动肌纤维放松也就是不用力的 。 运动力学又反映人体力量发生的一个重要肌肉因素是肌纤维的伸缩差 , 肌肉收缩之前的长度称为“初长度”越长 , 肌肉发生的力量也越大 。 运动力学研究的一则实验证明预先拉长小腿三头肌 , 小腿发生的力量能从384公斤增至598公斤 , 净增了214公斤 , 如果这598公斤有一半能够传递至手臂 , 这也是十分可观的了 。 太极拳先人发现了这一规律 , 因而追求全身始终处于大松大软中 , 也就是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所说的“柔而无刚”的状态 , 因为大松大软能够使得肌纤维的初长度充分伸长 , 在相应的神经反应也就是“意”的配合下 , 从而发生强大的“内劲”传递至手臂 , 使得手臂能够发出比手臂局部力量大得多的力量来 , 从而在力量方面也能够以弱胜强 。 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所说的“若不用力而用意……久久练习 , 则得真正内劲” 。 所以 , 要想得到“真正内劲”就必需不用力 。
推荐阅读
- “骨响齐鸣”是太极拳功夫吗-魏坤梁 《打手歌》在太极拳推手锻炼中的一个典型例证-魏坤梁
- 练拳一二三四-邵守俊 太极拳腰与手的运动关系-张志明
- 太极舒筋功 混元运动--太极拳的精髓
- 太极拳补肾功法 孙式拳真人呼吸法
- 太极行功 武派太极拳身法
- 太极拳三宗:神宗、人宗、鬼宗 太极内功养生法
- 气功与太极拳有何异同? 什么叫入静
- 紧张性头痛可以进行锻炼太极拳可以起到缓解的效果
- 太极拳的好处
- 居家锻炼强健体魄 这份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五禽戏的要领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