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历史上有的非太极拳武术高人也认识到了局部不用力能够产生这种强大的“动量传递”力量的现象 , 从有关的资料可以知道 , 太极拳的“劲”与上乘的心意拳、化劲层次的形意拳、高水平的意拳的劲力相比较 , 虽然不一定完全相同 , 但有相同之处 , 这些劲力本质上也有、或者就是“动量传递” 。 所以 , 有的非太极拳武术高人也重视“不用力” 。 如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记载形意拳家郭云深先生说:“化劲……起落进退 , 皆不着力”、“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中华武术》2004年7期谢春成先生一文记载了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的弟子秘静克前辈则说:“想劲不得劲 , 得劲须废力” 。 这些都反映了太极拳之外的武术中也存在着以不同程度的“不用力”为手段来发生力量的技法 。 太极拳的这种“劲”与一般的用力是很不一样的 , 因此往往虽然将这种用劲方法的诸要领加以介绍 , 有的人通过几个月的锻炼还是没有什么感觉 ,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人一般用力的习惯太根深蒂固了 , 以局部肌肉紧张用力的本能难以改掉 。
从太极拳术语性“劲”与“力”的关系可以知道太极拳的“不用力”不等于不用所有的人体力量 , 更不等于不承认使用力量 , 也不等于能够“不用力”了就有了太极拳“内劲”了 。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将太极拳说只要“大松大软”了就会有“内劲”了 , 这些说法是完全违反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对“用意不用力”之阐述的 , 也是没有任何科学理论与事实根据的 , 是错误的 。
④沉着与不易被人引动需要不用力
任何武术都十分重视沉着与不易被人引动 , 太极拳也是如此 , 其实“不用力”正是沉着与不易被人引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 因为不用力必放松 , 而放松又必沉 。 陈微明先生在《太极答问》中就指出“盖松开则两臂容易沉重 , 不松开则两臂仍是轻浮” 。 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也指出“沉与松原是一回事 。 ”因此太极拳主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手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 , 而身体沉了在其它要领配合下又是不易被人引动的重要条件 。 而且这种取得沉着与不易被人引动效果的方法可以几乎不耗费人的体力 。 所以 , 要取得“以静制动”太极拳特色的沉着与不易被人引动必须不用力 。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将太极拳的“不用力”说成与人接触要“松空”得使人感到什么也没有接触一样 , 这些说法是完全违反杨澄甫等先生对“不用力”之阐述的 , 也是没有任何科学理论与事实根据的 , 对于太极拳的“不用力”是一种严重的误导与干扰 , 是必须加以揭露与批驳的 。
⑤轻灵行走需要不用力
步法轻灵是任何武术的根本之一 , 步法不轻灵 , 其它的技巧再高明、力量再大也是难以避免不受制于别人的 , 太极拳十分重视避免“双重”也正是因为如此 。 而腿脚放松由身躯来带动 , 腿脚局部不用力又正是步法轻灵的重要条件 。 所以 , 要实现“以静制动”太极拳特色的步法轻灵 , 就必需不用力 。
⑥健身需要不用力
太极拳自古以来的锻炼宗旨就是《杨氏老谱》所说的“尽性立命” , 就是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所说的“拳即是道” 。 这“道”就包括了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所说的追求“益寿延年不老春” 。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 , 全身放松是重要的条件 。 这是完全符合现代医学对人体健康所需要的最佳生理状态之研究的 。 而全身放松就必需不用力 。 人体健康是离不开运动的 , 最适宜健身的运动就是有氧运动 , 有氧运动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缓慢和运动量小 。 而使用“气”不仅可以使得人体在搏斗化解中体力消耗极小 , 在瞬间的发劲中体力消耗也很小 , 使得太极拳可以兼为尤其优秀的有氧运动 。 所以 , 想要有尤其好的健身祛病效果就必需不用力 。
推荐阅读
- “骨响齐鸣”是太极拳功夫吗-魏坤梁 《打手歌》在太极拳推手锻炼中的一个典型例证-魏坤梁
- 练拳一二三四-邵守俊 太极拳腰与手的运动关系-张志明
- 太极舒筋功 混元运动--太极拳的精髓
- 太极拳补肾功法 孙式拳真人呼吸法
- 太极行功 武派太极拳身法
- 太极拳三宗:神宗、人宗、鬼宗 太极内功养生法
- 气功与太极拳有何异同? 什么叫入静
- 紧张性头痛可以进行锻炼太极拳可以起到缓解的效果
- 太极拳的好处
- 居家锻炼强健体魄 这份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五禽戏的要领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