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整座大厦的基础-“不用力” 太极拳的三合六进-张迎忠( 五 )


③反映于太极拳古代拳谱、《杨氏老谱》、近代太极拳家著作中与一些前辈口中的“气”、“劲”与“力”的概念是太极拳的一家之言 , 是太极拳术语性的狭义的称谓 。 因为对于古今汉语而言 , 广义的“力”、“劲”、“气”在表示力量方面是一回事 , 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 都是可以通用的;然对于太极拳而言 , 反映在《杨氏老谱》中 , 这些称谓就都是有区别的 。 这种术语性的概念对于没有接受过真正太极拳传授的人是闻所未闻的;而由于太极拳的一家之言 , 自古至今的所有词典中也没有收载这种概念 , 没有得到真正太极拳内涵传授者当然是感到难以理喻的 。 太极拳先人在有的语言环境中还不排斥广义之“力”与“劲”的使用 。 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论述“用意不用力”所说的“或疑不用力何以长力” , 语中所谓“不用力”之“力”指的是《杨氏老谱》所说的这种狭义的“力” , 是太极拳锻炼所要摒弃与避免的力量;而“何以长力”之“力”就是指广义的力 , 其实就是指文中紧接着所说的“真正内劲” , 是太极拳锻炼所要追求得到的力量;而董英杰先生执笔的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使用法?原文解明》中所说的“用劲不对 , 不用力不对 , 绵而有刚对”中的“力”与“劲”显然又都是指广义的“力”与“劲” , 其中的“劲”其实指的就是《杨氏老谱》所说的“力” , 而“力”其实却是指《杨氏老谱》所说的“劲”了 。 不过在太极拳的日常交流中 , 所说的“力”都是指狭义的“力” , 也就是一般人日常所说的“力” 。 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就肯定地说“劲与力不同” 。 正因为如此 , 这“不用力”仅仅是太极拳承传者圈中交流的语言 , 如《大道显隐》中孙金星先生的一文所引载的其老师李经梧先生的话“你什么时候把你胳膊和手上的劲练没了 , 你就有了”就是李经梧先生对其弟子而言的(当然 , 这“胳膊和手上的劲”是指手臂上局部的广义的劲 , 就是“力”);李经梧先生的再传弟子杨庆丰先生在《大道显隐》的一文中也说:“在练拳的初中级阶段时 , 劲与力是截然对立的 , 有我无你 , 互不相容 , 力乃劲之天敌 , 有力不生内劲 , 欲生内劲就必须不用力 。 ……一点儿力也不用地动……行拳不用力即是太极拳修炼的第一要诀” 。 这些话 , 按照现行的词典是解释不通的 , 因为这些话中的“力”、“劲”都是太极拳的术语 , 而绝大多数的术语是通用的词典所没有收载的 。
④这种实质为“动量传递”的“气”和“劲”还有这样的特性 , 那就是肌肉越放松 , 或者说越不使用骨杠杆性质的力量 , 也就是“不用力” , 经过特定的训练后 , 这种传递性的力量也就是“气”或“劲”就越能够通畅传递和强度能够越大 。 也可以说是“越不用力越有力” 。 这也是为现代运动力学所证明的 。 所以 , 正宗的太极拳老师总是不断强调“要用劲、不要用力” , 并且强调要追求“一点也不要用力” , 也就是李雅轩先生所反复强调的“大松大软” 。 不少练太极拳者不认同李雅轩先生所说的“大松大软” , 就反映这些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没有“劲”与“力”的概念、分不清“劲”与“力”的区别 , 也反映这些人练的并不是真正的太极拳 。 当然 , 这所谓的“真正的太极拳”也是一家之言 。 中国近代最先称为“太极拳”的是约1925年开始由北平向全国辐射状传播的以王宗岳等古拳谱和《杨氏老谱》为经典的杨门弟子所传的古称为“十三势”的拳 。 “真正的太极拳”是对传承这一门拳的人而言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