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整座大厦的基础-“不用力” 太极拳的三合六进-张迎忠( 二 )


四、步进 。 拳论:“手进三分 , 足进七分” , “胜在进步占势 , 不败在退步避锋” 。 这些道理都强调了步法运用的作用 。
太极拳是短打拳种 , 要求打人不见手 , 手到不能走 , 寸劲击发 。 无论是抢占要地 , 还是封闭进攻 , 都须步法快速敏捷 。 要做到上下相随 , 身体才能粘贴对方 , 才能发挥太极拳的短打功能 。 太极拳步进有三种情况:身进步随 , 身步齐进 , 步进身随 。 这三种进步根据进攻目的不同而选择 。
意贯周身 , 运动在步 。 四肢百骸主于动 , 身实运以步 , 步为一身之根基 , 运动之枢纽 。 应战和对战随机应变在于手 , 手之转移者 , 又在于步 , 进退反侧 , 步可作鼓动之机 , 抑扬伸缩 , 步可示变化之妙 。 动作出于无心 , 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为之周旋 , 手将动而步早为之催迫 。 总之 , 活不活在于步 , 灵不灵也在于步 。 步占巧地 , 步能进身 , 步能定向 , 步能定根 , 步能生力 。 因此 , 要练好五行步法 。
五、右侧旁进 。 上左必进右 , 这是技击进攻的客观动作 。 左右进击应是辨正的 , 不论是向前进攻 , 还是横向左右进招 , 势势之间都须有连接转化的动作 。 “上左”是用左旁侧身防守粘接 , “进右”是见机快速进打 。 这样侧旁攻守 , 既可以减少攻击面积 , 还可以利用轮轴旋转加速进攻 。 因此 , 练拳者在细心揣摩承上启下的动作 。 “意欲往左 , 必先往右 , 意欲往右 , 必先往左 。 ”要接好劲 , 做好发劲准备 。
六、左侧旁进 。 上右必进左 , “上右”即右旁防守与对方接劲 , 而见机用左旁进攻 。 左旁进击让一般人感到动作不顺 , 因此 , 练拳推手要多练左旁进击 。
欲迈左步应侧身向右腿上移放重心 , 左肩要与右胯相合 , 右腰肾先下旋落实 , 右胯根右旋内收落实 。 技击时 , 右侧劲先上搭粘紧 , 并有引逼之举 , 让对方势背劲空 。 然后 , 左足蹬地 , 提膝开胯迈步 , 上步应占巧地 , 左侧武器立即进攻对方背向 。 练时缓慢 , 用时要快 , 如“六封四闭” , “前趟腿”等 。
太极拳架中许多动作的组合 , 都是相互对立 , 如一左一右 , 一上一下 , 一引一放 , 一反一正 , 一卷一展等等 , 而这些对立动作组合 , 发劲前后 , 都必须有一个接劲 。 实质上就是这种欲左先右的折叠劲 。 例如“懒扎衣”、“掩手肱拳” 。 再换势时要划小圈转换 。
总之 , 练太极拳研究拳理是必要的准则 , 知理实践才能成功 。 技击切记此要诀:“心要占先 , 意在胜人 , 身要攻人 , 步要过人 , 头须仰起 , 胸须挺起 , 腰须竖起 , 丹田须运起 , 自颈自足 , 一起相贯 。 ”

本文为2010年有较大增删完善的修改稿 。 修改前的文稿《我对不用力的认识》发表于《精武》2010年第4期 。 本文从多角度论述证明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不用力”的正确性 , 对现代界有成为主流趋势的对于“不用力”的质疑和否定进行了批驳 , 并论述了“不用力”是学练拳入门的标志和根本性的基础 。
(一)拳“不用力”之提法与概念的历史
太极拳“不用力”的说法 , 最早出现于1925年北平中华书局出版的陈微明先生所著的《太极拳术》一书的一篇题注为“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之《太极拳术十要》中 。 《太极拳术十要》中的大多数“要”的提法在当时的出版物与传抄本中都是首次出现的 。 近代此后出版的太极拳著作几乎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与留有这本书的痕迹 。 反映该书出版对当时太极拳向全国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 该书中的“十要”此后也一直被全国的太极拳传承者奉为座右经典 , 尤其是“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更是从当时开始就被当作是太极拳特征性、标志性的要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