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响齐鸣”是太极拳功夫吗-魏坤梁 《打手歌》在太极拳推手锻炼中的一个典型例证-魏坤梁( 四 )


㈥《打手歌》之第二句到第五句叙述的是太极拳由化到攻的全过程 , 直接的条件就是要掌握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 , 也就是《打手歌》第一句所说的“掤捋挤按须认真” 。 这“掤捋挤按”正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解释的就是表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 这是属于省略这种古代修辞表示法 。 而《打手歌》的第二句到第五句的“引进落空”为止叙述的都是太极拳如何放松不用力、不主动、不动手地化解敌人的攻击 , 整篇《王宗岳太极拳论》也正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内容的论述 , 贯串其中的与“掤捋挤按”一样都是“上下相随” 。 这所谓“上下相随”就是全身任何一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必须是由脚开始传递而至的力量也就是《杨氏老谱》所称为的“劲”所作用动的 , 不能使用主动发生的骨杠杆性质的力量也就是《杨氏老谱》所称为的“力”;全身各关节都必须放松;身躯就象是浮置在两条大腿上似的等 , 从而使得对方攻击的力量始终作用不到自己的身躯重心 , 这就是第二句所说的“上下相随人难进” 。 而对《打手歌》从第一句到第五句“引进落空”为止总结性的概括就是第六句所说的“沾粘连随不丢顶” 。 所谓“不丢顶”就是“不丢不顶” , 是古文中常见的省略写法 。 可见《打手歌》的叙述 , 其逻辑之严密、有条不紊真可说是严丝密缝 , 不仅词语不能再作改动 , 任何一句都是不能缺少的 , 而且任何一句都是不能作前后句序调换的 , 根本不存在什么叙述颠倒 。
现代太极拳界很多人所谓的传统太极推手都反映为“用力、主动、动手” , 以平圆(右手)单推手为例 , 右手是主动地以胸正中线至右肩外侧为直径在两人之间来回划圆 , 对方则是主动配合;右手向右外的移动完全是自己的力量所作用造成的 , 这种推手根本不存在“牵动四两拨千斤”;所谓的使对方“落空”则是强行用力横向作用所形成的 , 其实是属于外家拳的“横格” , 是真的一般概念的“拨”了;而所谓将对方的“引进” , 也是不可能不用力地化解对方攻击的 , 确实是属于很危险的行为 。 因而这种所谓的太极推手是起不到太极拳锻炼作用的 。
太极拳几乎所有拳式的前部分都是沾粘连随 , 不论有多少形式 , 都是单推手这样的原理 , 有的拳式动作甚至就是原模原样的单推手 , 如搂膝拗步与倒撵猴的向后捋 。 但是现代太极拳界很多人的套路习练中 , 这样的沾粘连随都走样失真了 , “引进落空”几乎都丢失了 , 比如搂膝拗步的向后捋是直接将手移向右外侧上方的 , 倒撵猴的向后捋则是直接将手移向胯外侧的 , 这样的动作是根本不可能“任他巨力来打我”的 , 也是不可能实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 , 更谈不上以“四两”之劲力“牵动”自己将对方“引进落空”了 。
【“骨响齐鸣”是太极拳功夫吗-魏坤梁 《打手歌》在太极拳推手锻炼中的一个典型例证-魏坤梁】 太极拳任何传统推手也都是平圆单推手这样的原理 , 但平时长时间的推手锻炼也可以将“任他巨力来打我”和“即出”去掉 , 就是专门锻炼仅仅用很小的劲力(也就是“气”)、始终不露劲力锋芒的沾粘连随 , 使得对方“终不得力” , 就是追求既不用力又使得对方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力量落实到自己的身躯上 , 同时又均给对方充分的化解机会 , 这样的练习形式不仅能够锻炼套路中所没有的动态放松及太极拳特有的武术技能与灵敏反应 , 而且不论对青、中和老年人都是一种既有良好健身效果又饶有竞技乐趣的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