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2)


(五)正确认识并妥善组织竞赛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 竞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 但完全取消竞争也是不现实的, 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竞争手段 。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 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影响其学习效果 。 当然, 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不同 。 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 因为这种人通过努力可以不断提高名次 。 而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 学习竞赛的影响甚微 。 因为优等生每次都取得好名次, 从而认为自己无须努力也能成功, 故激励作用不大;而差等生从来没取得过好名次, 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 故竞赛对他们也没有什么作用 。 并且, 学习竞赛往往是对不合作的一种无形的鼓励, 不利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建立 。
总之, 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影响, 我们既不能简单的全盘肯定, 也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 。 如果在竞赛中不注意思想教育, 把竞赛仅作为激励学生个人自尊心与荣誉感的措施, 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相反, 如果能在竞赛中结合思想教育, 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 则是可取的 。 当然, 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 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 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 而少用个人竞赛, 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 。 这样, 有利于使先进更先进, 后进变先进, 团结友爱向前进;有利于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和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 。
六、适当进行归因训练,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本章第二节, 我们已介绍了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模型 。 在这一理论模式的指导下, 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 。 结果表明,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 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 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
(一)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研究表明, 不同的归因方式将导致个体不同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反应,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1)对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反应 。 当学生成功时会感到高兴, 但只有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时, 个体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 如果认为成功是源于他人或外部力量, 则学生的情感反应是感激而不是自豪 。 相反, 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 如不努力或无能, 则会感到自责、内疚或羞愧 。 如果归因于外部因素, 则会感到生气或愤怒 。
(2)对成功与失败的期望 。 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时, 对未来的结果的期待是与目前的结果一致的, 也就是说, 成功者预期着以后的成功, 失败者预期着以后的失败 。 例如, 把失败的原因看作是自己能力差, 那么个体就会担心下一次还会失败, 因为能力是比较稳定的, 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 相反, 若将成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 则对以后成败的预期影响较小 。
(3)所投入的努力 。 若学生认为失败是由于不努力造成的, 即如果自己努力学习, 确实有能力取得成功, 则他们在以后有可能更加努力, 遇到困难也能坚持 。 若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 也就是说, 即使努力也不能成功, 则他们很容易放弃, 尽管有些任务是他们以前成功地完成过的 。 研究表明, 后一类学生很容易产生习得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
(4)自我概念 。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他们越来越坚信能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心理特性 。 如果不断地成功, 则他们的自我概念中就会包含着较高的自我效能, 否则自我效能感就会较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