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八 )


总之, 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并且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
二、根据作业难度,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 因此, 在一般情况下, 动机水平增加, 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 但是, 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 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 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 同时, 他们还发现,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 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 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 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
由此可知, 教师在教学时, 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 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 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 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 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 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 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给予恰当的评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 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 这是因为,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 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例如, 在布克(W.F.Book)和诺维尔(L.Norvell)的一项研究中, 让学生又快又准确地练习减法, 每次练习30秒, 共练习75次 。 在前50次练习中, 让甲组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 不断鼓励和督促他们继续努力, 并对所犯错误进行分析, 而对乙组学生不进行反馈, 结果甲组学生成绩比乙组学生好 。 在后25次练习中, 给予乙组充分的反馈信息, 而甲组学生不知道学生结果, 结果乙组学生成绩优于甲组学生 。 这一实验说明, 有关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 对学习动机具有激发作用, 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
所谓评定, 是指教师在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等级评价和评语 。 有人认为, 外界的等级评定, 会抑制学生参加竞争的欲望, 经常选择一些不太具有挑战意义的任务, 久而久之, 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限制学生的学习 。 而且即使获得成功, 由于任务太简单, 也不会产生太大的乐趣, 成功的体验少 。 另一方面, 认为过分强调外界的评定, 也会抑制学生的内在动机 。 所以, 有人提出来没有必要进行等级评定 。 哈特(W.Harter)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 。 他让四组学生猜谜, 共给予四个等级的谜语 。 前两组的学生被告知这是游戏, 不计分;另两组被试被告知猜谜的结果要进行评定, 而且与学业成绩有关 。 结果, 前者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的谜语, 即选择问题的难度水平恰当, 而后者选择的谜语都比较简单, 成功之后没有快乐的表情, 相反显得较为焦虑 。 这说明, 在有评定的竞争条件下, 学生选择的任务都较简单 。 后来, 哈特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研究 。 对前一组的学生的作文给予实质性的评定;对后一组学生的作文只给予等级评定, 却不指出存在的问题 。 结果发现前者状态下的学生一般对学习感兴趣, 愿意写作文, 获得成功时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后者状态下的学生即使成功了, 也难以归因于兴趣或努力, 只是觉得教师给分高或题目太容易写了 。 虽然等级评定有其弊端, 但完全废除它也是不实际的, 因此, 关键在于恰当地评定等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