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七 )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 利用一定的诱因, 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 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 那么,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 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 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 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 所谓问题情境, 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 需要学生努力克服, 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 简言之,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 。 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 。
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 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 存在着两类学习者, 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 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 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 。 如前所述, 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 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 。 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 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 学生都不会感兴趣 。 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 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 。 因此, 能否成为问题情境, 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 。 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 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 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 那么, 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 掌握教材的结构,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 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 这样, 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 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 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 。 例如, 在讲解“蒸汽变水”时, 教师问:“在寒冷的冬天, 我们在室外说话, 空气里会出现什么东西?”学生答:“一团团的哈气 。 ”教师又问:“那么, 我们冬天在室内说话, 为什么没有哈气呢?”学生一般答不上来, 从而构成了问题 。 这是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 以教师设问方式创设的一种问题情境 。 又如, 在讲授“乘法运算”时, 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些加法题, 如“两个5是几?”“三个5是几?”“10个5是几?”等, 然后提出“100个5是几?”“1000个5是几?”等 。 这时, 学生可能试图写出一百个或一千个“5”的连加算式 。 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 这样列式会很长, 并且算起来相当麻烦, 有没有简便算法呢?学生一般找不到 。 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简便算法是有的, 它叫乘法运算 。 从现在开始, 就来学习这种简便运算 。 ”这是从新旧教材的联系引进, 以作业方式来创设的一种问题情境 。
以上所举的实例, 都是讲在教学开始时问题情境的创设 。 其实, 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束时, 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 例如, 在实验课上, 教师先演示实验或学生先按教师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然后针对实验中学生看到的现象, 要学生说明现象变化的原因 。 这是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 又如, 数学课上, 教师在讲解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后, 提出一个异分母加法的题目, 以激起学生学习新材料的愿望 。 这是在教学结束时创设的一种问题情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