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六 )



三、指导积极归因, 提高成功率 。

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归因, 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不努力注定要失败 。 对于不同的学生, 教师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并为他们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 。 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懒惰的学生, 每次考试, 不管成绩多么糟糕, 他都无动于衷, 甚至常大言不惭地说:“我都会做, 只是忘了看题目 。 ”起先我还非常相信, 次数多了, 难免起疑 。 有一次, 他又考了全班倒数第二, 看到他那么不争气的样子, 我决心跟他好好谈谈 。 我问他:“怎么又考这种成绩, 按理你应该不至于如此的 。 ”他说:“对呀, 这次我按您的指导, 很认真的看题了, 可是天太热了, 我坐得难受, 就考不好了 。 “就这个原因吗?”他不解地点点头, 我立刻拿出试卷让他重新做, 结果还是一团糟 。 “现在天气不热呀, 你怎么……”他低下了头, 还想找借口 。 我制止他说:“你这些借口都很有理由, 但都是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在于你自己 。 是你自己太懒了, 成天想着玩, 功课不好好做, 不努力去争取, 天上会掉馅饼吗?”他脸红到了脖子上 。 这个学生就是对自己的成败进行了错误的归因 。 针对他这一弱点, 我制定了一套适合他的计划, 并对他进行定时检查 。 两个月后, 我再对他进行不定时抽查 。 一个学期后, 这个懒惰但是智商并不低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勤学上进的人, 后来还被选到学校“红领巾督导队” 。 所以说, 在教学中, 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解决学生的问题, 改变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 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四、发挥主导作用, 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过程 。 早在几千年前, 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 这一主张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依旧适用 。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 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 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 一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喜好, 而纯粹为了迎合社会的潮流, 让自己的子女成天学这学那, 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也把他们某一方面的潜能消失殆尽 。 作为经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 我们千万别重蹈覆辙 。 除此之外, 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 对每个学生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 切忌出言不逊, 或不顾学生水平差异, 拔苗助长 。 记得前几年看过一篇报道, 某校一个教五年级的老师知识很渊博, 也很努力为学生讲课, 他指导的学生也多次获奖 。 但是年终评议上, 学生却联名上书, 要求换掉该老师 。 原因出乎意料, 全班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老师要求太高了, 对他提出的要求稍有偏差, 他就厉声呵斥 。 哪怕是再精彩的内容, 学生上起他的课都是战战兢兢, 唯恐哪里不小心出错了, 他又当着大家的面恶言相向 。 有一个家长抱怨说, 她的女儿文娱方面非常优秀, 但学习成绩中上 。 女儿自尊心很强, 怕学不好, 每晚在家都要复习到深夜, 看到女儿已经那么尽力了, 她们也很满足了 。 可女儿在校却多次被该老师指责:“跳舞有什么用?你考试能得第一吗?”, 后来她发展到不敢去上学的地步 。 这样的老师根本不顾学生的感受, 学生哪里还有学习的激情呢?所以说, 教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指导、评价要恰当, 合理, 多用鼓励性语言,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这也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愿望, 也即学习动机 。

教法教法, 贵在得法 。 总而言之, 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学, 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 教师如果能巧用一切策略, 就能如鱼得水地驰骋于教学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