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散推训练法 道教养生术与太极拳( 三 )


第五 , 舒展松柔 , 连贯圆活 。 太极拳运动要求全身松柔 , 动作舒展 , 不疾不徐 。 转换变式要均匀连贯 , 绵绵不断 , 如行云流水 , 一气呵成 , “毋使有断续处” 。 所有动作都是圆运动 , 轨迹不外大圆、小圆、椭圆、立圆;或大弧、小弧 , “毋使有凹凸处” 。 “柔过气 , 刚落点” , 成式时有似停非停之短暂一顿 , 即微有张意 , 此时意念到 , 气血也到 , 力也到 。 一张一弛 , 舒展松柔 , 缓慢连贯 , 中心圆活 , 都是有助于末梢血管的扩张 , 增加血流量的 。
第六 , 以腰为轴 , 四梢为轮 。 太极拳在运动时要“刻刻留心在腰间” , 腰胯一动 , 在头颈云云领起 , 腰脊节节对准的前提下 , 以腰的旋转带动四梢;上步时以腰带动虚腿向实腿靠拢 , 再弧形迈出 , 划了半个圆 。 “转变在两腰眼中 , 左转以左腰眼微向上抽 , 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右转则右腰眼微向上抽 , 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 , 同时带动上肢运动 , 使得“上下相随” 。 一臂运动 , 另一臂也相应跟着运动 , 保持“两膊相系” 。 总之是“一动无有不动” , “周身一家” 。 动作之中讲究“缠绕” , “下则旋踝转膝 , 中则旋腰转脊 , 上则旋腕转膀顺缠逆缠 , 由表及里” 。 这种以腰为轴 , 带动四梢的旋转缠绕有助于血液循环 。 正如周稔丰先生指出的:“静脉血回流心脏 , 主要靠肌肉张弛及关节屈伸而产生的压挤作用 。 太极拳着重进行放松的练习 , 加以运动多走曲线 , 肢体螺旋形的拧转 , 这样就更促进静脉血的回流 , 好像松软的毛巾拧绞时比简单挤压更易于使水份流出是一个道理 。 ”
上面所说的六点 , 是太极拳健身运动的要领 , 当然它们之间是揉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 贯彻在整个运动之中 , 是有机的组成 。 也是道教养生术中的炼心、炼神、炼气、炼形 , 内外双修 , 身心一体的全面锻炼 。 有人曾概括为 , “假借无穷意 , 内视气血流;头若悬丝 , 尾如柱拄地;脊如背锅 , 怀若抱树 , 腰如挂珠 , 颏如夹球;两手如撕绵 , 两腿如扯弦 , 两脚如行船;满身弹簧力 , 遍体灵巧意” 。 这几句话可供参考 。 本来太极拳为武当山丹士张三丰所创建 , 其道教色彩很浓 , 从道功——道教养生术的角度来理解太极拳运动中一些要领(主要的 , 但不是全部) , 我认为 , 可以加深理解 , 而知其所以然而然 , 融会贯通 , 从而在练拳时能自觉的有意识的去把握和追求 , 以便获得更好的健身之效 , 改变那种“学拳者如牛毛 , 得道者如麟角”的状况 。

散推能将僵硬不协调的动作变得柔顺、协调 。 散推是在身肢放松、放长的基础上进行的运用内力的练习,可以消除动作时肌肉强直收缩的僵力,使动作在意识的支配下该收缩的肌肉(主动肌)适时收缩、不该收缩的肌肉(对抗肌)适时放松,配以气息吐纳使身体各部产生有序化配合,使僵硬笨拙的动作很快搓揉得松沉圆满、轻灵柔和、外柔内刚 。 如同揉搓面团一样,随着搓揉用劲时间的延长,散乱而生硬的面团会越来越筋柔而富有弹性,最后可拉扯成很细很长的龙须面供人饱食美餐 。
散推中应注意不要做盲目的动作 。 比如在对方肢体和劲路不动的情况下,有人为了黏沾缠转使自己没有目的地动起来,而不是随对方的动势和劲路而行 。 这样的盲目运动是没有攻防意识的自动,是万万要不得的,极易被对方抓住破绽找到可乘之机,使自己处于被动 。
散推时身体要保持上下一条线,无贪于前,无先于后,步步立稳,身力贯连,手脚相应,全身放松,气沉丹田,身体无论在任何角度、方向都必须保持中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