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体悟 太极拳之练法 善增话太极(12)


这就牵涉到太极拳与推手中的“气”与“功”的问题 。 依我的体验, 太极拳中的“气”与“功”是真实存在的 。 例如, 在论“松”的一文中, 提到的金先生之例, 如果金先生仅是“松”的话, 那么, 他或许能做到不使自己被大伤, 但解释不通他何以能使沈先生的手腕反而肿了起来 。 沈先生的手经过锻炼, 硬如铁尺, 而他又是主动去击打对方, 一般说来, 是没理由受伤的 。 唯一可接受的解释, 是金先生背上有“功” 。 但金先生有“功”却不自知 。 这个“功”, 可能是在他长期的放松练拳、推手的状态下慢慢滋长出来的 。 但依照佛家的立论法,也可以说这“功”是金先生自身本来固有的, 也是人人自身本来都有的, 之所以在金先生的身上奇迹地表现出来, 是因为他长期的放松, 等于解脱了后天因知识、经验等因素形成的束缚, 束缚减少(还不一定能说尽除), 等于功能的增长 。 道家也有持这样的观点 。 到底哪一种观点是对的, 或者另有一种真理存在, 在我现在的认识水平上, 是无法断言的 。
所以, 我在这组文章里, 仅谈太极拳理的力学解释, 因为我自己感到在这方面我的认识有所飞跃 。 但这并不意味我否认太极拳理中有“功”与“气” 。 我只是说, 一些看上去很神秘的现像, 一些通常被认为要有深厚内功与得气者才做的出的事, 其实用力学完全可以解释, 一般人只要转变观念, 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进行训练, 是比较容易达到这一水平的 。 从这意义上来说, 战胜对手首先要战胜自己 。 如果巧用加上功力, 当然更是所向披靡了 。 同时, 我所分析的实例, 仅是在太极推手中 。 从理论上说, 这原理一样可用于散打中, 但在实战中, 用于推手与用手散打的差别, 就好像射点球与在跑动中接飞来之球凌空射门的差别, 尽管与球门距离一样, 难度却不可同日而语 。 所以, 对用于散打来说, 我所论的还只是纸上谈兵 。 太极宗师, 都是在激烈的对抗中, 以臻乎完美的太极劲制服对手的 。
说到实战, 我想起了今年7月从电视荧屏上看到的日本大相扑到中国来的访问表演赛 。 日本相扑推崇的也是小力胜大力, 现在惟一的横冈级选手朝青龙, 论个子、体重, 在相扑选手中还属小个 。 看他比赛, 在相持中比较放松, 故而能及时变换动作, 使对手失势失重 。 但与我理解的太极推手技巧比起来, 相扑还是以实力为主、技巧为辅 。 但相扑的一套比赛规则, 与跆拳道、泰拳比起来, 对人体伤害是较小的, 比较符合“费厄泼赖”的精神 。 但相扑的训练方法, 包括以猛吃增体重, 对身体的伤害又是比较大的 。 我觉得, 如果我们把推手比赛的规则按相扑的规则改一下, 按照太极拳理选对手进行训练, 则只要身高1米70左右, 体重100公斤, 甚至只有90公斤, 就可以将那些大相扑打翻或推出圈外 。 我们的训练, 不需猛吃猛喝增加体重、摧残身体, 完全可以实现小力打大力 。 这样, 对太极文化是发扬光大, 对相扑运动也是一件幸事 。
总而言之, 太极拳是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中长出的一棵参天大树, 对这棵大树的研究, 可以反过来增进我们对土壤养分的了解 。 但这种研究, 必须是实事求是, 深入细致, 比较纯粹而非功利性的 。 既不要妄自菲薄, 也不要故弄玄虚,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这样, 我相信, 以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 使太极拳精神发扬光大、更上一层楼, 并非不可能的 。 愿我辈献曝之言, 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


(一) 在初练功时,架子是宜下的大点, 如久了, 就不宜太大太伸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点紧凑含虚收藏才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