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体悟 太极拳之练法 善增话太极( 十 )


以上我亲历的被“发”与“发”人的实例, 使我悟出一点, 太极发劲, 其实也是在“松”的状态下完成的 。 太极发劲这种“松”的特点,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太极拳理有言:“发于腰腿形于指”, 这句话的一个方面的意思, 就是劲是从足跟处发出, 通过腰部, 传达到与对方的接触点上的 。 所以, 拳击中, 摆拳就比点、刺拳杀伤力大, 因为摆拳向出发点到打击点距离长, 加速度就可以提高 。 这就像跳高要有相当距离的助跑, 以取得加速度 。 而太极推手的发劲(其实对散手的要求也一样), 是要在与对方有接触后再发的, 从外形看, 并没有将拳收回再击出的那段助跑过程 。 太极发劲的助跑加速过程, 是在体内完成的 。 从脚跟到指端, 如果都看作助跑跑道的话, 那距离要超过摆拳发出的距离 。 但要在体内完成助跑, 一定要使跑道畅通无阻 。 而实际情况是, 未经自觉训练, 从足根发出的劲, 一路上经腰、背、肩、上臂、肘、小臂、腕、掌等紧张的肌肉消耗, 到击发的接触点上, 力量已变得很小, 速度已变得很慢, 这就是内耗造成的打击力的减弱 。
二、一般人在发劲前, 接触点上不由自主地先用了劲 。 刹那间, 对方已有感觉, 会自觉或自发地顶抗、闪避 。 这就像总攻发起前一个小时, 先让对方察觉了我方的军力部署、主攻方向, 尽管对方不一定能完全扭转局面, 但也会使总攻增加伤亡损失 。 在太极推手中, 这时间就缩短为1秒甚至0.1秒 。 所以, 太极发劲一再要求整体劲, 也就是总攻要求同时打响 。 主攻方向上, 直到总攻发起前0.1秒, 也要毫无动静 。 所以, 太极发劲其实要求直到发劲这一刹那, 接触点上还是不顶不丢, 保持动态平衡, 也就是“松”的 。 许多人因为不明白这一点, 在优势十分明显的情况下, 在发劲前一刹那先用了劲, 想给后面的总攻再加一道保险锁, 结果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 因此, “发”得好不好, 关键还在于你自己 。
太极拳的动作, 所以那么慢, 绵绵不断, 其中一层原因, 就是为了训练你能以一种松静自然的姿态去击发, 击发等于不击发, 击发等于走化, 无所谓击发于走化, 化即是打, 打不离化, 像我的老师当初教我的, “你把对方想出去”, 这可能才是太极发劲之真谛 。
(刊载于《武林》2004年第11期)
善增话太极(五)
太极拳理妙点——梢
太极拳的“化”劲与“发”劲, 都立于“松”而能“任”的基础之上, 在刹那间使接触点相对稳定, 保持动态平衡, 使对方作用于我的力点, 变成我作用于对方的杠杆的支点, 这样, 才能有神奇的发挥 。 说太极推手把力学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其实, 首先是把杠杆原理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 对杠杆原理的运用, 有各种理解与各种方法 。 戏法人人会变, 各有奥妙不同 。 我理解到的一种方法, 就是“梢劲” 。
对“梢劲”, 太极拳理中本有多种表述, 如“发于腰腿形于指”, “指”即是稍 。 过去对这句话的理解, 多注意到“发于腿腰”, 认为是讲的“腰腿劲”, 对“形于指”注意不够 。 其实, 腰腿劲是各家拳所共有的, 而“形于指”, 照我的理解, 则是太极拳所独有的 。
“形于指”, 另一种表述外“力达四梢” 。 四梢指两手足之指, 分开来说, 有二十个点 。 在实战中, 我只想到了两只手的十只指头, 觉得已经足够了 。 但我觉得还要加上两个梢, 一是顶梢, 即百会, 即“虚领顶劲”;一是末梢, 即尾闾, 即“提肛沉气” 。 妙用这十二个梢, 就可以发挥出许多让人看不懂的奇妙作用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