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功夫全在养 太极拳养生文化考( 二 )


对刀楣、单刀双戟等口诀要素、秘法均有了解, 又精于养生术的道林人物葛洪, 还有精武功兼养生, 经常“不动成罴卧, 微劳学鸟伸”的陆游, 他们都年过八旬, 也没有一位是由太极拳养生获古稀之年 。 清康、乾年间举办过多次“千叟宴” 。 康熙庆六十设宴招待1900多名老人 。 乾隆庆五十赴宴者越七十岁的达3900余人 。 乾隆八十寿辰时, 特选一位一百六十一岁的老人为他举觥贺寿 。 但没有任何资料证B刀这些寿星之所以高寿是得益于太极拳养生 。 因为陈王廷创太极拳约在明亡后三十年, 时值康熙在位, 初创的太极拳源自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 技击性强, 养生还不是它的主要功能, 并且它的传人体系尚未形成, 所以不可能在宫庭或更广大的区域传播 。 到乾隆故去那年, 杨露禅出生, 杨氏是变革太极拳和将太极拳传入北京的重要人物, 然而享年八十八岁的乾隆也未能赶上“太极拳养生这件新事儿 。 清史稿有云:嘉庆时年有八十的曹竹斋在分析“气浮于上而立脚虚”与“静定之气”的区别时说, 精其术者, 无虚嚣之气, 精神贯注, 气体健举, 内充实而外和平 。 他认为这种被称为古先舞蹈之遗的拳棒, 君子习之, 即可调血脉养寿命, 又应手自然, 以接四面 。 而今看来, 这就是的多元功能 。 然而当时的太极拳还在发展之中, 它的拳架结构, 即老架、新架、大架和小架的变化过程还没有完成, 虽然乾隆年间有了《太极拳论》, 但它在当时并未象后来的理论发展将太极拳带入健身养生的境界 。
2、 始源技击
从陈王廷《拳经总歌》所录的方法:“纵放屈伸”、“诸靠缠绕”、“劈打推压”、“搬撂横采”、“钩绷逼揽”、“滚拴搭扫”、“截进遮 拦”、“攒心剁胁”等可以看到七言22句歌诀中有20句是完全写攻 防技战术, 其中“穿心肘”、“红炮捶”、“挂面脚”、“庄跟腿”等动作继承了中国武术“宁挨十手, 不挨一肘”、“手是两扇门, 全凭腿 打人”的传统, 技击性非常强 。 而且歌诀中没有一句涉及养生 。 歌诀最后2句是“教师不识此中理, 难将武艺论高低”, 纯属谈术论道 。 陈王廷造拳7路, 《拳经总歌》是其概括性拳论 。 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原始技理中并无“养生”内容可考 。 逮乎咸丰, 武禹襄得见王宗岳《太极拳论》, 后人辗转传抄, 被各流派奉为经典沿用 。 《太极拳论》是推手佳作, 也是我国武术文明“反应堆”中最具哲理能量的代表作之一 。 从这篇太极文章中, 我们发现“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虚领顶劲, 气沉丹田”与人们理解的“养生”有了一定的联系 。 但就其通篇而言, 指导推手技艺是其要旨, 精、气、神之类远末登堂入室 。
3、 益寿之说
自武禹襄四字密诀披露, 其敷、盖、对、吞皆为一个“气”字, 且他的《打手要言》以论“气”为
要, 可见太极拳理论到了武氏一辈, 对“气”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已有深入研究, 而“气”恰恰又是
传统养生中千古不朽的话题 。 继之, 李亦畲集前人论著, 抄录传世 。 其中《十三势行工歌诀》第一
次揭示了太极拳养生的新概念:“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
不老春” 。 说明意与气合, 以意导气是太极拳养生的真谛 。 这段历史至今大致一百三十多年 。 也就
是说在此之前太极拳没有“养生”的明确概念和具体指南 。
4、略难易套
太极拳在短短一百多年里, 从豫北乡村传入北京, 广播各地, 走向世界, 应变、创新始终是它的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