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科和太极拳的高层次功夫 松沉第一 崔立志( 二 )


殷建尼,吉良臣,刘高明此三人是崔毅士在北京最出色的三个徒弟 。 一善打,一善推,一善拳架 。 2)松沉第一
李雅轩的念旧之情可以从他对其师及其师兄弟的描述中展露无遗 。 雅轩师对崔毅士多有评论,现摘录如下:
----崔毅士之发劲,先吸一口气,身势一松一沉的发法能打人出去 。
崔毅士会发松沉劲,发时先吸一口气,然后以松弹之劲打去,此劲可以把人打出声,此谓以气打气之功夫 。
如对方以两手拨我之两臂,往我身上来劲时,我当以软化之,用软腰,软肩,软肘之方法顺随其来力给他化开,随后顺势以一手托其肘节,以一手背抵其掌心,以使其臂直,然后往其后上方创之,这也是崔毅士常用之法 。
瞿世镜写道:
崔立志,字毅士 (1892--1970),河北任县人 。 幼年师从镖师刘瀛州习三皇炮捶,然后向郝为真之门徒、孙禄堂之师兄李香远学武式开合太极小架,1907年开始学习 杨式大架太极拳,1909年正式拜澄甫公为师,成为入室弟子 。 1928到1936年,崔师伯随澄甫公南下,授拳于宁、沪、杭、汉口、广州等地 。 杨公谢世之后,崔师伯自立门户,1945年回北京,解放初创立“北京永年太极拳社”,并任北京市武协委员 。 其拳、剑、刀、枪、推手、大捋均得杨师真传,尤其擅长推手 及杨式大枪 。 崔立志之拳式宽大舒展,浑厚庄重,气势腾然,合乎澄甫公之早年风格 。 推手之时,先吸气蓄劲,在得机得势之时,骤然发劲,将对手腾空发出 。 崔毅士先生久居北京,在中山公园古柏荫下授拳,并建有 "北京永年太极拳社",任社长 。 在教学当中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对"教""练"要求甚严,深得杨式遗风 。 毕生练功和授拳研修,使崔先生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 的地步,有崔派太极之美誉 。 其拳势宽大柔绵而舒展,别具一格,使杨式太极拳日臻完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舒展大方,均缓柔和,轻灵沉稳,结构严谨,刚柔相济,浑厚庄重是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 以其动作简洁,外柔内刚,体态潇洒,神态安祥,体舒心静,优美自然,开展大方深得国内外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 。 杨式太 极拳在练习方法上突出整体性、连贯性、园活性和内外身心的统一性 。 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大方,旋转松活,以腰为轴,完整贯穿 。 从起式到收式,前后连贯有如一线贯通,衔接一气,上下表里,自然贯通,势断劲不断,衔接和顺周身完整 。 动作沉稳中带有轻灵,轻灵而不飘浮,动而不急动,静而不僵滞,即所谓轻而不 飘,沉而不僵 。 外柔内实,绵绵不断,刚中寓柔,刚柔相济 。 不论虚实变化,起伏转换都是式式相连,犹如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停顿间断之处,更没有忽急忽缓带有棱角之处 。 正如《拳论》所说;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绵绵不断" 。 杨式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呼吸匀细深长,气沉丹田,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心静,才能" 用意不用力",在宁静的情绪下,身正体松,意识、呼吸、动作三位一体,密切结合,进行有节奏的练身、练意、练气 。 因之太极拳乃是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动静结合,上下相随的高级行功的运动方式 。 太极拳不同于其它的运动,实乃从精神到形体都是一种柔和的运动 。
崔毅士发劲时是愁相 。
崔毅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研修和普及工作 。 1964年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一套保留其杨式太极精华和风格特点简单易学更适宜工间进行练 习的" 杨式简化四十二式太极拳" 。 此套路推出后受到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广为流传至今 。 崔先生又根据自己多年练习体会并结合中棍术的特点,创编了" 杨式太极棍",为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