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意气是构成传统艺之内功的三要素 。 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 。 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 。 这是太极拳阴 ( 内功 ) 阳 ( 拳架 ) 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
以下披露的神意气内功理法是杨家先贤在积年累月的修炼和教授拳艺的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其间蕴藏着无穷智能与奥妙玄机 。 学者由此而入可知修炼太极拳之门径,细心揣摩体验,不难得太极拳艺的精髓 。 现就太极拳的运用注释如下︰
一、神︰
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体现,由积功日久始得之 。 惟拳艺进展到中级阶段才对拳中之“神”的运走有所感知 。 最早是在盘拳过程中意识到的忽隐忽现,进而神的显现对行拳、揉手的助益非同寻常,令人兴奋而又不可思议 。 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规律以后,人的理解力与反应速度会大大提高,处变不惊,应对自然 。 外在气定神闲,内在聚精会神,可在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调动内功的运走于无形 。 在行拳与揉手中,“神”所表现出的奥妙与威力超乎想象,生机勃勃、变化莫测 。
神的运用不受身体内外所拘,亦不受时间、空间所限,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挥其和技击作用,不受外物干扰,亦无阻碍 。
二、意︰
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 。 所谓“心诚于衷 ( 中 ) 而显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 。 此处亦是中丹田的所在 。 前人围绕着胸部十字中心这个点在太极拳论中做过许多文章,譬如︰“手从口出、手从口收”“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有心不用何时哓”“运用在于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极拳修炼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
“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学阶段由用力做势向“意领招出”过渡的思想基础 。 从一开始学拳就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意识引导动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识引领着形体的运行,从而逐步进入“招中有术”的阶段 。
初级阶段︰为“从无意到有意”,必须在松散的基础上“意气”才会出现 。 意与气是分不开的,气必须由意领而通出,为意在先,即意在前引领内气通出 。 当一“松”“散”,以意领气通出时为意气引催姿势 。
中级阶段︰由于认识到“凡此皆是意不是形”,“意”才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意的频繁出现阶段,“为从有到繁”过程 。
高级阶段︰在“意”的频繁出现中感觉到“意”的用途虽多,但彼此的显现、运走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极强的共性和规律性 。 在拳论中提醒学练者要注意“有意确无意、无意出走人意'的论述 。 真意的流露不掺杂人为的贪心与杂念,于意想不到中自然出现 。 高级阶段为“从繁到简”过程 。
三、气︰
太极拳中运用的气非指口鼻呼吸之气 。 惟有修炼到行拳时感觉不到呼吸的运行,才能真正做到内在气息的均细匀长,此气来自于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气”,也称“元气” 。
前辈健侯公就太极拳之气的修炼相应地指出︰练拳时要“不呼不吸” 。 不呼不吸是不以呼吸二气为念练拳,并非摒息闭气 。 这样在练拳时才不会提着气,使气含于胸部产生气滞 。
初级阶段学练内气催姿势时,内气的运行往往夹杂着呼吸之气,是以肌肉的绷张之圆来促内气,长此练习亦得不到真的内气 。 必须要有“松散”之意的引领,意气相融在体内周流,自己毫无觉察和感触,而自然运行鼓荡,故拳论中有“有气则滞、无气尚刚”的说法 。 有气是指有呼吸之气的阻碍而使内气的运行不能自然流畅“则滞”;“无气”则是指修炼到没有呼吸之气的搀杂阶段,才能体现到内气的运行畅通无阻之刚强“尚刚” 。
推荐阅读
- 太极拳堂奥问答-田颖嘉 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
- 学习知识|秋天英语怎么说,冬天的英语怎么读
- 犁式 瑜伽的起源
- 学习知识|还姓氏怎么读,百家姓中的还怎么写
- 浅说太极拳身法-曹尔晔 身法八要
- 郑曼青弟子刘锡亨谈太极拳练习要点 太极拳“丹田”与意气潜转
- 為什麼太极拳养生和技击功能会是一体练成的-吴汝华 太极拳与气功,隔一层玻璃窗-沈善增
- 学习知识|内怎么读,俱舍论怎么读
- 如何才能做到"气沉丹田"-景向辉 太极拳中的辩证法-陶一中
- 学习知识|旅怎么拼,旅行的旅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