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青弟子刘锡亨谈太极拳练习要点 太极拳“丹田”与意气潜转

的技击性极高, 它那借力打力, “四两拨千斤”的招法, 又充分体现了技击的艺术性, 因而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 太极拳创造性的推手, 不必用任何护具仅凭刚柔相济的提放之术和高深, 便可掷人于丈尺开外, 能令对手折服, 而又不失武家本色 。 这决不同于西方拳击等术, 单以刚猛之力来分胜负, 相形之下自是云泥殊途 。
一、太极拳贵在自然
太极拳虽流派众多, 但在练法上以及行功走架, 无不要求顺随舒适, 以柔见长, 自然轻灵, 松沉园满为宜, 而又强调用意不用提力, 动则如行云流水, 连绵不断, 伸屈刚柔, 于似松非松之间, 当达到一定程度, 须求意与气结合, 即在有意无意之间, 这虽然与, 静功有相通或相似之处, 而且也与动功(拳术)两者谦修并重, 技击, 相辅相成 。
由于太极拳注重内功, 故而又是意, 气, 身皆练的拳术, 太极拳把各种以意凋息之内功练法融为一体, 从而使呼吸与拳式动作极其自然地结合起来, 达到一动无有不动, 一静无有不静,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行成了动, 静合一的高级, 极其合乎生理规, 由于太极拳式的气功自然而然, 因而练气也是含而不露, 蓄于拳术运动之中 。
太极拳是以意导气, 毋宁说以意导体而练气, 因而练法上是由丹田潜转, 静中蓄动, 当真气鼓荡时, 既要轻灵圆活, 又要不失稳重, 以求平衡 。 这重高深功夫, 在技击上可达随意而安的拳术妙境, 长此一往, 自是意趣天然 。 太极拳刚柔千备, 有如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无颖是表现在拳术上的极其自然, 若达此高深之境, 必须不断深入地下苦功去练, 方能返朴归真, 此是归于自然之意.
二、太极拳的开合呼吸不难守中
当太极拳习之日久有一定基础后, 可以心意精气于下丹田, 随势(拳术)而动, 又不离一静, 此即用气功施以烹炼之术一般, 须达形神合一之境, 习太极拳持之以恒, 不但能充实小腹, 亦可宽胸, 这时丹田真气(先天之气, 也称内气)鼓荡, 松沉, 圆活, 而且在人体重心移位(即在动中转换脚步)时保持平衡, 这样便如拳谱所说:”我守我僵, 不卑不亢“的守中之道 。 太极拳以意导体, 又以体导气, 这丹田潜转, 内外相合的练功之法, 日久则劲力充沛, 精气充足, 方能内劲随外形, 外形含内劲, 最后内劲与外形结合, 以求”周身一家“适应技击推手的技巧和”守中平衡“, 才能立于不倒之地, 这就是开合呼吸行功中所刻意追求的重要技法 。 只有尊守上述原则, 方可使人体重心始终保持落于两足底面范围之内 。
太极拳行功是以腰脊带动头部与躯体, 进而配合呼吸, 随意念进行的拳术 。 意之集中, 变换由此及彼, 随心所欲, 无不以意领先, 丹田潜转, 升降, 松紧, 圆活均随意而行, 一气鼓铸, 蓄而后发, 也是随意收放 。 太极拳行气运动, 尤其在架子中运用螺旋(曲线)或缠丝(弧线)动作, 而向四肢末捎导去谓之”开”从四肢末梢回转集聚于丹田谓之“合”, 一开一合, 就是一呼一吸, 而每一呼吸, 便是阴阳动静, 开合虚实, 一动一静亦是一开一合(动开静合), 谦及一刚一柔, 如此缠绵曲折, 舒畅不停, 伸长圆转犹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 凡每一动作, 丹田总是潜转不停, 随意配合, 方能静中触动, 动亦犹静, 这是转接灵敏精妙处, 又是接首斗转关处, 也是形成一刚一柔, 一圆一方, 一屈一伸, 曲中求直的拳术艺术所在 。
太极拳所谓的开合呼唤, 是以达到听任自然之火候, 轻灵不见形迹, 当然这些要求全部包括在以意内涵和以意炼气的法门之中 。 拳谱云:“轻则灵, 灵则动, 动则变, 变则化, 化则发也” 。 此种论点, 皆适合各式太极拳炼意, 炼气, 炼内功之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