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魏坤梁 魏坤梁回复网友评论



《散手》一文原载 郑曼青先生1946年出版的《郑子十三篇》卷下 。 文中之论述 , 对于现代界许多人感到困惑的不少问题都有很好的启迪、解疑与警诫作用 , 很值得拳学练者细细地品味和思索 。
【原文】
散手即散打① 。 无定法 。 推手大捋 。 乃着熟 。 着熟即是学听劲 。 由听劲而渐悟懂劲 。 既懂劲② 。 无所谓着与不着 。 散与不散 。 粘与不粘 。 随与不随 。 此皆费辞③ 。 不得中肯綮④ 。 散手之方⑤在五行 。 所谓进退顾盼定也 。 苟⑥能懂劲且知方 。 则用全矣 。
【注释】
①散打——传统实战的通称 。 现代界所谓的“散打” , 据张文广先生《散手拳法》介绍 , 是1979年后国家体育职能部门组织武术人士在传统武术各种散手拳法的基础上逐步归纳整理制定的有一整套系统性训练方法的实战性搏斗竞技比赛项目 , 竞技比赛中还吸收了拳击竞赛的戴手套的规定 。 显然 , 现代的“散打”不可能将中国所有传统武术各种散手拳法的精华都囊括无遗的 , 归纳整理的仅仅是部分外家拳的散手拳法 , 更是不可能包括拳实战技法的 。 因此 , 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散打”与现代竞技“散打”不是一个概念 。
②既懂劲——“既”表示已经发生 , 如《书·尧典》:“九族既睦” 。 上文之“既懂劲”就是已经达到懂劲的意思 。
③费辞——表示多余的言词 。 如宋·尹洙《故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刘公墓表》:“无溢言费辞以累其实” 。
④中肯綮——“肯綮”为筋骨结合处 , 常用以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
⑤散手之方——“方”主要是指境域 。 如《史记·三王世家》:“泽及方外” 。 意为立足的基础 。 因为“散手”本身就是属于“方法” , 所谓“散手之方”就是指散手运用立足的方位之地 。
⑥苟——假如、如果 , 如《史记·周本记》:“子苟能 , 请以国听子” 。
【今译】
“散手”就是“散打” , 是没有固定的方法 。 推手练至大捋都是属于“着熟”阶段的功夫 。 “着熟”主要就是学练“听劲”功夫 , 由学练“听劲”去学练太极拳就能渐渐悟到“懂劲”功夫 。 既达到了“懂劲”(能够施展“散手”的)功夫阶段 , 那就无所谓“着”与“不着”、“散”与“不散”、“粘”与“不粘”、“随”与“不随”了 , 这些说法就都属于费辞了 , 就是不能够一言切中肯綮说清楚的了 。 “散手”运用的立足基础在于水火金木土五行 , 就是所谓进退顾盼定 。 如果能达到“懂劲”而且是知道其立足的五行方位(步法) , 那么 , 太极拳之武术应用就全面了 。
【讨论】
这段话至少给了现代太极拳学练者6点启示:
(一)太极拳的每一式都是没有固定用法的散手
陈微明先生在《太极答问·太极拳之散手》中说:“太极拳七十余式均是散手”和“太极拳之散手是由粘住听劲而出” , 还又转述了杨澄甫先生之语:“太极拳随机应变无一定法 , 若会听劲则闻一知百 , 若不会听劲 , 虽知多法亦用不好” 。 郑曼青先生则在上文中说:“散手即散打 , 无定法 。 推手大捋乃着熟功夫;着熟即是学听劲” 。 这些论述反映了太极拳的每一式都是没有固定用法的可用于实战的散手技法 , 每一式都是有无穷变法的 , 因此 , 太极拳的很多拳式虽然是不同的 , 却是可以有相同用法的 。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把太极拳的拳式说成是一式一法 , 或一式两法 , 比如有说某段的野马分鬃与另一段的野马分鬃的用法是不同的 , 这些说法显然都是不正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