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接劲”是太极拳学练至能够实战应用的一道门坎或桥梁
从郑曼青先生的上段文字里可以知道 , 这“接劲”是太极拳学练最难的技能 。
“接劲”的难处其一是必须与疾速攻击过来的带着可致伤残力量的敌人的拳脚轻轻地象“接皮球”那样地相接触 , 不能发生碰撞 。 这是否可能呢?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 , 但也的确是十分困难的 。 因为实战中敌人拳脚之攻击 , 其一距离比蓝球近 , 其二速度可能比蓝球还要快 。 不过拳脚再快总没有宇宙飞船快 , 两只飞速行驶的宇宙飞船不也是能够不发生碰撞地对接吗?其实无论是接蓝球还是对接宇宙飞船不发生碰撞 , 其原理无非是接触瞬间之前后两者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 。 按照这样的原理经过长期的训练怎么会达不到象“接皮球”那样不发生碰撞地与敌人的拳脚相接触呢?其实从《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李寿篯先生的“序”中可以知道身材矮小的郑曼青先生就会这样的“接劲”技能 , 在抗战期间的重庆与美国精技击的“体重二百三十余磅”的士兵交手中“折肘接之 , 应手跌出逾二丈 , 撞壁而倒” 。 只不过杨澄甫先生与其几位弟子这样的技能现在已成绝响罢了 。 “接劲”这种“接皮球”的实际经过其实就是《廉让堂太极拳谱》之《十三势说略》开首一句所说的“每一动 , 惟手先着力 , 随即松开” 。 也就是说不发生碰撞的关键有两个 , 一个是在手臂主动地与敌人接触瞬间之前 , 运动方向必须与敌人肢体的运动方向相同、速度基本相同;另一个是手臂主动地与敌人接触手臂本身不能主动 , 必须是象鞭子那样的;一旦接触更是必须放松得如李雅轩、郑曼青等先生所说的“柔可百折若无骨”的 。 这样 , 手臂与敌人的肢体相接触的瞬间才能不会接受到敌人全部的攻击力量 , 一旦接触就会如同是湿毛巾那样贴附在了敌人的肢体上 , 象是成为了敌人肢体的一部分一样了 , 使得敌人更不能伤及这手臂了 。 太极拳之所以如此强调“松” , “接劲”之始的“接皮球”就派上了用场 。
“接劲”的难处其二是一经与敌人接触 , 就要如《打手歌》所描述的要利用敌人的“巨力”使得敌人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终不得力” , 既攻击之力不能通过我的手臂作用到我的身体重心 , 也打不着我的躯体而“落空” , 从而形成背势 , 这其实就是传统推手锻炼的内容 。 但是这种传统推手必须是郑曼青先生所说的“听人进攻进击 , 非独不抗 , 且不还手”这样的“学吃亏”的传统推手锻炼 。 当然这种“学吃亏”的推手是必须使得对手“如捕风捉影 , 处处落空 , 又如水上踩葫芦 , 终不得力” , 从而使得对手形成背势而“得便宜” 。 要能够有这样的效果 , 就非得除了手臂的“柔软沉重”外 , 也必需要有“柔可百折若无骨”的“沾粘连随”功夫 , 包括了“能如水磨摧急缓” , 可能还需要依赖于“步随身移”的轻灵步法 。 这在这样基础上的锻炼 , 这“接劲”已经接触后的“接皮球”与“掷皮球”才能成功实施 。 而且 , “接皮球”的瞬间不发生碰撞的功夫也是必需在这“学吃亏”的传统推手锻炼到一定层次时才能开始训练与锻炼的 。
现在严酷的事实是 , 现代太极拳的学练与研究者普遍还没有注意到太极拳之“接劲” 。 不仅普遍不知道太极拳有“接皮球”的学练内容 , 而且 , 从视频中可知 , 大量的所谓“传统推手”是主动用力的行为 , 是以主动用力的技巧造成对方的脚跟拔起、站立失控、形成背势 , 有的甚至还在这样的“传统推手”中掺杂入纯粹属于外家拳功夫的擒拿、摔跤 , 与《打手歌》的所述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 这样的推手越锻炼 , “接劲”的功夫显然是不可能获得的 。 而如果“接劲”的功夫不能获得 , 从郑曼青先生的上段文字里可以知道 , 已经学到的所有太极拳技能还是极难“人刚我柔”地应用于实战的 。 或者说 , 这“接劲”是太极拳学练达到能够应用于搏斗实战的一道门坎或桥梁 。 过不了这道门坎或桥梁 , 太极拳的学练是难以“以柔克刚”应用于搏斗实战的 。 应该认识到郑曼青先生之《散手》一文所包含的正被现代太极拳界的许多人所忽视的这一信息 , 对于现代太极拳界是十分珍贵的又是十分严峻的警诫与启迪 。
推荐阅读
- 娱乐知识|河东先生是谁,临沂河东郑亚龙
- 学习知识|先生的英文怎么写,你的老公的英文怎么写
- 学习知识|先生英语怎么说,Mr.用英语怎么说
- 【种子】先生根还是先发芽 种子是先生根还是先发芽
- 娱乐知识|五柳先生是谁,五柳先生四九归解一肖
- 离职证明
- 娱乐知识|老中医老先生是谁,老中医看的神秘人是谁
- 老舍的文章养花的主要内容
- 老舍的养花课文主要内容
- 博先生的养花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