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魏坤梁 魏坤梁回复网友评论( 三 )


(四)“懂劲”之“散手”与“推手”是不同的
太极拳“懂劲”之“散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郑曼青先生在上文中作了具体的说明 , 那就是“既懂劲 , 无所谓着与不着 , 散与不散 , 粘与不粘 , 随与不随;此皆费辞 , 不得中肯綮” , 这就是说 , “懂劲”之“散手”的基本特征是难以分清是什么“着” , 难以分清“散”与“不散”、“粘”与“不粘”、“随”与“不随” 。 很多人不明此理 , 比如对于推手锻炼 , 以为必须是始终一板一眼有一个固定的“规范”模式 , 不知道到了娴熟程度 , 应该渐渐趋于随机应变 ,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都可以以多种无一定法的姿势出现 , 这样 , 推手每一瞬间的动作就会难以分清究竟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中的何法 , 这是推手趋于“着熟”完成的一种表现 。 而太极拳实战中的“懂劲” , 外形动态上更是难以出现一般推手中的表现了 。 应该明白太极拳所谓的“着” , 包括了没有主动的“沾粘连随”和主动的“发劲” 。 然而 , 实战情况是瞬息万变的 , 而武术所谓的“散手” , 顾名思义 , 搏斗双方是频频“分散”的 , 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又是借着与敌人接触的机会实施的 , 因此无论是“沾粘连随”还是“发劲” , 可能都仅仅是半秒甚至不足十分之一秒的时间 , “沾粘连随”往往是在这一眨眼的瞬间接触中完成的 , “发劲”又是有强有弱 , 因此 , 实战中究竟是“沾粘连随”还是“发劲”那是难以分清的 , 当然是难以分清什么“着”了 。 而有时既双方接触着又使得敌人不能施展包括擒拿、摔跤的攻击 , 明显双方纠缠在一起就如同不是“散手”了 , 所以整个搏斗过程也就难以分辨是“散手”不是“散手”、是与敌人相“粘”还是没有相“粘”、是与敌人相“随”还是没有相“随”了 。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不了解这一规律 , 总以为太极拳在实战中的表现也是如同推手中那样双方是始终不分离的 , 臆想太极拳高手的本领就是能够始终追着与敌人“粘”着相接触 , 似乎与敌人“粘”着 , 敌人就没有办法了 。 这种认为当然是很荒谬可笑的 。 正是基于这种荒谬可笑的认识 ,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竟然认为推手是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 , 这些错误都是与不懂得太极拳“懂劲”之“散手”与“推手”是不同的有关 。
(五)认为“沾粘连随没有武术实用价值”是十分错误的
太极拳传统推手其实就是“沾粘连随”的实际学练与锻炼 。 然而所谓是“隔行如隔山” , 武术界向来有练外家拳的人对于表现为“沾粘连随”的太极拳传统推手不理解 , 认为两人这么肢体接触着纠缠不休 , 摔跤不象摔跤 , 柔道不象柔道 , 究竟有什么武术作用?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传人居然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 直率地提出“沾粘连随没有武术实用价值” 。 应该认真地说 , 这种认识以正向思维的逻辑加以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 。 因为任何学习与实用都不是一模一样的 。 比如从小学到大学 , 学校里完成了上万的数学计算题作业 , 完成了很多作文与论文作业 , 然而在以后的工作中会遇到几个在校期间所完成过的数学作业中一模一样的数学计算题?又会遇到几篇在校期间所完成过的作文与论文作业中一模一样的文章写作?可以说概率是万分之一甚至是零 。 那么 , 难道可以说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里所完成的数学、作文、论文作业都是没有社会实用价值的了吗?显然是不能这样说的 。 太极拳的武术根本在于一旦与向自己攻击的敌人接触 , 就要既不以力抵抗 , 又要让敌人由于其攻击而立成挨打的背势 , 甚至跌扑倒地 , 这样的结果是在与敌人的相接触之中、并且是有赖于敌人的攻击所实现的 , 这样本领的根本就是“沾粘连随” 。 而这“沾粘连随”唯一能够实际学练、培养与锻炼的就是传统推手 。 相互始终不分离这是推手的锻炼形式 , 而实战时在瞬间接触中能够实施“沾粘连随”的效果正是依赖于这样推手的锻炼形式培养而成的 , 怎么可以要求学习锻炼形式的相互始终不脱离的“沾粘连随”出现于实战中呢?由此可见 , 这种“沾粘连随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认识是十分错误的 。 当然 , 视频上反映现在许多所谓的太极拳“传统推手”纯粹是主动用力强行地相互作用 , 根本不存在“沾粘连随” , 其实是与太极拳没有关系的肢体活动游戏而已 , 这样的“传统推手”确实是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