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极拳的根本在于“沾粘连随”
从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的论述中还可知:固定程式的太极拳套路、包括大捋的所有传统推手都是属于太极拳的“着熟”功夫 。 而“着熟”所追求的中心则是培养“听劲” , 这就是说太极拳任何招法的基础都是“听劲” , 正如陈微明先生所说的“太极拳之散手是由粘住听劲而出” 。 而“听劲”又是与“人刚我柔”、“随人而动”的“沾粘连随”互为基础的 。 或者说“沾粘连随”必须依赖于“听劲”;而“听劲”的培养、锻炼与应用又必须依赖于“沾粘连随” 。 所以 , 某一招法只有具有了“沾粘连随”的特性 , 这一招法才具有了太极拳的属性;如果脱离了“沾粘连随” , 那么 , 任何招法拳式就都失去了太极拳的属性而不属于太极拳了 。 由此可见 , 太极拳套路的锻炼如果没有“沾粘连随”的潜意识、没有“沾粘连随”的神经反应 , 即使练得与杨澄甫先生的拳架惟妙惟肖也是不属于太极拳的 。 这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弗惟外之是鹜 , 而惟内之是求” , 也就是所谓“在内不在外” 。 现代太极拳界很多人以为太极拳的套路表演得好就是太极拳的水平高 , 就是高手、冠军、大师 。 然而 , 太极拳套路表演得好可能是以太极拳的“沾粘连随”技法完成的 , 也可以是以外家拳主动的技法完成的 , 也可以是以体操、舞蹈的主动技法完成的 , 而外家拳、体操、舞蹈主动的技法是不存在“沾粘连随”的 , 也是不存在“听劲”锻炼的 。 所以 , 外形不一定能够反映“沾粘连随”的水平 , 而太极拳的根本则是在于“沾粘连随” 。 显然 , 这种以为太极拳套路表演得好就是太极拳水平高的认识与上述的“听劲”之说一对照 , 就可知是对太极拳的了解太肤浅了 , 其实是将体操的评判标准错误地移用来评判太极拳了 。 很多演员的模仿能力都是很高的 , 如果照太极拳套路表演得好就是太极拳的水平高 , 那么 , 很多演员都可以认为是“太极拳大师”了 。 可见这种仅凭太极拳套路表演来评判太极拳的水平是很错误的 。
(三)“着熟”不是学练招法
从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的论述中还可知 , 太极拳之“着熟”主要是指“沾粘连随”之熟 。 由此可见 ,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名人所说的“着熟阶段是学练招法的阶段”是一种含混不清的说法 。 而且就实际而言 , 这样名人所说的“招法”是指没有“沾粘连随”的“招法” , 也就是外家拳的招法 。 在一些音像制品与视频上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某些太极拳名家所演示介绍的“太极拳技击法”、“太极拳式拆招” , 其中不少正是与外家拳的用法毫无区别、强行用力的主动技巧 , 不存在丝毫的“人刚我柔”、“随人而动” , 其实就是外家拳的招法 。 有太极拳“随人而动”化解经验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的化解与其他武术的化解外形上似乎是没有区别的 , 然而 , 许多情况 , 用外家拳主动的技巧 , 同样的相似外形 , 即使是用力也是不能化解的 , 而以太极拳“沾粘连随”的不主动的方法 , 就能够不用力轻松地化解并且立即使得攻击者形成背势 。 事实上 , 许多人学习太极拳的这种“沾粘连随”化解法总是很困难、总是难以掌握 , 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使用外家拳的技巧已经形成了积重难返的本能习惯 。 由此可见 , 如果学习外家拳的招法技巧形成了本能的习惯 , 学练“沾粘连随”就更困难了 , 就象是在太极拳的大门上再加上几把锁了 。 因此 , 这种所谓的“着熟阶段是学练招法的阶段”对于太极拳学练而言是缘木求鱼而大错特错的 。 学练太极拳必须明白“着熟不是学练招法” 。 而也正因为有些名家认为“着熟”就是学练招法 , 这样的招法又可以立竿见影地应用 , 与“沾粘连随”是没有关系的 , 所以才出现了自称为有明确正宗师承的太极拳传人在杂志上连续发表文章说“沾粘连随是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 。 这样的情况反映了现代太极拳界中有的传人、名家其实是与太极拳背道而驰了 。
推荐阅读
- 娱乐知识|河东先生是谁,临沂河东郑亚龙
- 学习知识|先生的英文怎么写,你的老公的英文怎么写
- 学习知识|先生英语怎么说,Mr.用英语怎么说
- 【种子】先生根还是先发芽 种子是先生根还是先发芽
- 娱乐知识|五柳先生是谁,五柳先生四九归解一肖
- 离职证明
- 娱乐知识|老中医老先生是谁,老中医看的神秘人是谁
- 老舍的文章养花的主要内容
- 老舍的养花课文主要内容
- 博先生的养花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