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的刚与柔-陈正雷 太极拳的“ 神”、“意”、“气”内功理法( 三 )


劲为何物?劲是内气充足在外的表现,这种劲不是拙劲,而是外似非常缓和、柔绵的拳势引得的内气散布于身体四肢的鼓荡 。 因此古人把通过规范的拳架加上意念,配合呼吸,引得体内先天真气 (丹田之气)在身体各部位鼓荡的过程,叫炼铁成钢的过程 。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 由此可以说专气至柔只是一个练拳的过程,不是太极拳的最终目的 。
谈太极拳的刚与柔,实际上是谈太极拳的阴与阳 。 从太极图可以看出:(一)太极图是一个圆,圆中的正余弦曲线把一个圆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像鱼的形状,命其名为阴阳鱼 。 "五阴并五阳"的阴阳鱼组成了环环不已的太极图,阴鱼代表阴、柔;阳鱼代表阳、刚 。 从阴鱼的尾巴开始随着柔的增加,到极柔时,阳色的尾巴又出现了 。 柔极才产生刚,所以练太极拳第一步要求是去僵求柔 。 (二)把循环无端的万物之理用圆圈表示,阴鱼的眼睛属阳,阳鱼的眼睛属阴 。 在拳中表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
陈鑫把刚与柔的划分运用于击技方面的攻击力大小,应用太极拳原理这样说:“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 。 ”说明只有阴与阳相等,即五阴并五阳、刚与柔相济时,拳才合于太极,方可称太极拳 。 在此之前,实属软拳或硬拳,真正的太极拳功夫是经过练刚致柔、柔极生刚、刚极又生柔、刚柔成半、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浑然太极境界 。 所以要真正弄清太极拳的刚与柔,就要弄清此拳为何称为太极拳,只有明白了太极拳的含义,才可以明白太极拳的刚与柔 。
之所以称其为太极拳者,在拳架的一招一势、一呼一吸、一开一合的动作中,都寓示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半的自然规律“里往外开者皆属阳,外往里收者皆属阴,故凡外击者为阳,内引者为阴 。 拳势内,外开者蓄而不发,内收者引而不击,而击搏之劲自然藏于引进之中 。 惟其如此,故愈练而愈精密细巧 。 刚柔互运,虚实渗透,久练纯熟,无端绪之可寻,无迹象之可指,斯为得太极之真谛 。 ”
太极拳每一势的定势,是柔到刚的终止点 。 从呼吸和发劲而言,此处一般都以音助外呼气,发劲;从动作形体而言,此处表现为六合状态;从速度而言,此处较快,属刚 。 由上势转下势的过程,是转关折叠柔运的过程 。 从呼吸和发劲而言,此处一般都以吸气为主,蓄劲;从动作形态而言,此处表现得较柔、较慢,是开的过程 。 从柔到刚、从刚复柔在螺旋式缠丝运动的辅助下,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相连不断,往还无端 。 不只拳如此,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沿正余弦曲线呈波浪式涌动前进 。
 之所以称其太极拳者,太极拳十三势完全合乎太极八卦五行图 。 手法上的四正(属阳)棚、捋、挤、按与八卦图中的坎、离、震、兑四正方相合;四隅(属阴)采、冽、肘、靠与八卦图中的乾、坤、艮、巽四斜角方向相合 。 步法上的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合 。 一招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所以命名为太极拳 。
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功夫反映在技击上,则完全是一种大将风范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到“五阴五阳”的功夫时,人完全像一个皮球,只要你推得轻,它就回得轻,如果你拼命狠推,它的反击力就越大,你受得打击愈重 。 究其实质而言,皮球里面只是一气而已,外面是橡胶 。 人为何也能如此?长期的太极拳运动,引得内气鼓荡于四肢,柔极生刚所致 。 大家看到过满载几十吨货物的汽车,支撑它们的只是轮胎,轮胎可是圆的 。 轮胎里面是钢筋还是水泥?不是,只是空气 。 是靠气来行持牵动如此重的货物运行 。 火车力量当然大 。 却也是由蒸气为动力,用圆轮来载动那沉重的货物 。 所以太极拳讲究“立身中正”圆活的自然身法 。 太极拳似水,水极柔又极刚 。 水可使山岳成平地,水可使高楼大厦成泥沙 。 太极拳似风,风能说不温柔?但刚起来可以使一座城市霎那间成一堆废墟;也可使世间万物无影无踪 。 这就是柔中寓刚,柔极生阳之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