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科和太极拳的高层次功夫 松沉第一 崔立志(11)


一天,某先生带这青年一起去见陈发科,大家轮流和陈发科推手,这青年推过手后,见不到陈发科有什么过人的功夫,等大家都推过了,便问陈发科还可以再推吗?陈发科明白他的意思,便问他:「你是否会抱头?」青年问是什么意思,陈发科说我一发劲你就抱头,然后和他再推 。 陈发科一发劲,这青年往后面退,越退越往后仰跌,连忙抱头,连续几次跌在地上,甚为佩服,也跟陈发科练拳了 。 别人发劲,被打者往后越退速度越慢,几步后便站稳了,陈发科因劲力大,打的角度高,使人越退越站不住变成仰跌 。 通过这些陈发科的武功事迹,不知大家对陈发科的功夫有什么样的评价,对太极拳的高境界功夫有怎样的认识?
我为什么选择介绍陈发科来让大家思考太极拳的高境界功夫呢?
有几个原因:一是陈发科是现代的人,虽然我们现在见不到他,但可以接触到许多见过他的人,听他们谈亲身的体会,这样才不会以讹传讹 。 平时我们可以听到许多以前的太极拳家的故事,但你不能肯定那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者是有一定的事实,但已被人夸张了许多 。 不真实的故事,谈谈虽然高兴,但对我们实际的学习没有帮助,甚至有害 。 例如洪老师讲过一件事,有一次一位同学很高兴地问陈发科,说听人家讲陈长兴(陈发科的曾祖父)的粘劲可大呢,他能手按在大理石面的紫檀木大桌上,把桌子粘起来 。 陈发科听了淡淡一笑:「我没有听说过我的老祖宗有这么大的本事 。 」如果我们听信这样的传说而去练习这样的粘劲岂不是白费功夫 。 或者以为太极拳高手必须有这样的功夫,我们练不到这样的粘劲,因而失去信心不敢再练太极拳了,那就很冤枉了 。 二是关于陈发科的武功事迹比较多,比较详细具体,也比较全面,能使我们对太极拳高功夫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 有的名家虽然有一些事迹,表现出某方面的功夫很好,但是较单调,不够全面 。 例如某位名家能向前发人,使人腾飞出一丈多远,这是很有功夫的了,但是打人的方式不够丰富,看他做捋式的动作,就看不出具有陈发科那样能使人飞起翻个筋斗的劲,最多只是使人向前扑倒而已,不够陈发科这么典型 。 三是陈发科事迹里所表现出来的功夫,可以从拳理拳法分析出来,这样对我们的学习才有实际意义 。 例如把人捋飞起来,洪老师可以教出这样的方法,我们若功夫下得好,以后也有可能达到不过必须说明二点 。 第一,我这样写陈发科,当然是推崇这个历史人物,但并不是独尊陈式太极拳,我是练过多年的杨式、吴式、武式,也教过这些式多年,我也见过许多教陈式太极拳的人 。 关键是在具体人,他认识太极拳有多少,怎么去教,什么式都有真功夫的名家,什么式都有教不出东西的名家 。 第二,陈发科是达到太极拳很高的层次,技术也很全面,但并不是说所有太极拳高层次的东西他都有,其它名家也有一些高层次的技术值得我们去学习 。 比如武式太极拳里面的向下打而使人飞起来的功夫,我就从未听到陈发科有这样做过,同时在陈式太极拳的式子里也没有专门训练这种功夫的动作(向下打使人稍微跳起的这许多人可能能做到,但不是飞起) 。 反观武式太极拳的动作,却有许多是为训练这功夫的 。
我听我的武式太极拳老师刘积顺讲,郝少如先生向他讲过一件他祖父郝为贞的故事 。 郝为贞(一八四九~一九二0,是孙禄堂的太极拳老师)很有名,功夫也很好 。 有一次一位山西姓王的著名拳师来找郝为贞比武,郝为贞说不必,你打一套拳,我打一套拳看看就可以了 。 各打后,郝对王说:你的拳打得很好,只是下面太重,不灵活 。 王不信,要比试,遂一拳打去 。 郝为贞向下一打,王向上蹦起,头撞到梁上的榫头流血 。 郝请医生给王治,王在郝家住了一个月不回去 。 半年后,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披麻戴孝来见郝为贞,说是王的儿子,他爸爸回去死了,郝以为他是来报仇的 。 王的儿子拿出王的遗书,说一生从未被这样打败过了要他的儿子一定要向郝学这家拳 。 王的儿子原来功夫已不错,学了三年已很好,遂回山西 。 郝少如先生说后来没再听到这人消息,因当年兵荒马乱,或者死了,如果活着,凭他的功夫一定会出名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