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人体在站立或活动时 , 如降到适当的低度 , 则肢体能伸屈得更长 , 有利于进退舒展 。 另外 , 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图解法则 , 人体站立向前推力时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愈小 , 其所成的合力愈大 。 比如:某人靠在不大于其体重的一物体上 , 只要身体做出一定的倾斜角度 , 就能推动该物 。 虽然他本人没有任何从主观上想用力去推 。 事实上 , 他自身体重倾斜后所产生的力足以推动该物体 。
③重心低 , 站立稳固 , 则上体愈能舒松、轻灵、敏捷、运动自如 , 呼吸也能平稳、均匀、深长 。 重心低能使精神、思想、情绪达到安舒、集中、平静 。 才能更好的用意识引导动作 。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以心行气” , “先在心 , 后在身” 。 杨禹廷宗师也说:“以意导体 , 以体导气” , “意识是第一主导” 。 所以在塑造各种姿势或完成要求的动作之时 , 皆首先要有意念的引导 。 要使自已达到“气沉丹田” , 意念的先驱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 。
综合以上的例证和观点 , 可以总结出“太极拳要求的气沉丹田” , 就是在练拳和推手时 , 无论在定势刹那之间的“静”和在动作不断进行时的“动” , 都要运用“意识引导动作”和“体神的彻底松净” 。 尤其是腰部的舒松(使脊椎上最大的向前弯曲的腰弓往后垂直)能让自己的重心沉降到中轴线与小腹下部的交叉处 。 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气沉丹田 。
“丹田” , 是古时道家研炼内气的“丹炉” , 通常指脐下一寸三分处 。 道家早在唐末时就兴起了养炼热潮 , 及至两宋 , 更加盛行 。 尤其从北宋宋神宗即位起 , 内丹术空前发展 , 其学说也日趋成熟 , 南宋的金丹派尤以修练内丹成为有代表性的主要教派 。 而后南宋兴起的全真道 , 又历传金、元时代经久不衰 。
在长期的实践中 , 人们不断总结经验 , 经过长期的反复酝酿 , 终于发展至把吐纳导引之术与健体、技击、祛病延年结合起来 。 因吐纳导引以丹田为主 , 故把丹田视为练制灵丹妙药的“丹炉” 。 创始以来 , 其宗旨也就是采用道家的丹田运转 , 养固真元这一原理 。 后来根据这个观点 , 把丹田(阴丹田)又分上丹、中丹和下丹 , 即头部两眉间为“上丹” , 两乳、心窝间为“中丹” , 脐下一寸三分处为“下丹” 。 通常所说的“气沉丹田”、“意守丹田”即指此丹田 , 即下丹田 。 以上所讲的是阴丹田 。 人们根据这三个丹田同在任脉(阴脉)上的缘故 , 又把背后与脐对称的部位称为阳丹田 , 因为它位于督脉(阳脉)上 。
阴丹田的上丹为经气之道 , 中丹田为心气之居 , 下丹田为三气之所归 。 下丹田居人体中心部位 , 这个范围内有“关元穴”、“气海穴”等重要穴位 , 是任督二脉等经络的汇聚处和归宿点 , 又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处所 , 故人称丹田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 。 它是汇聚、储存和运转内气的大本营 , 又是三气升降出入之基地 , 所以无论是站桩采气或行功练拳 , 对丹田之气都不可不察 。
推荐阅读
- 张茂珍先生论松活弹抖 何谓“揽雀尾”?
- 早餐不论吃多少 总要吃点
- 学习知识|选题依据怎么写,选题依据及意义怎么写
- 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论太极拳的坐腕
- 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校长兼总教练陈自强老师答问 太极求真-太极劲
-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 太极拳理论里的隐语
- 太极拳的走架打手 冯志强论太极拳
- 如何交朋友,论语中的交友之道论文
- APP知识|qq如何创建讨论组,哪个版本qq可以创建讨论组
- 学习知识|劲怎么读,劲怎么打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