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治疗 脑出血的治疗方法,脑出血怎么办,脑出血用药( 二 )


3.调整血压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早期降压治疗的原则是:
(1)慎重掌握降压治疗指征 ,
一般认为在收缩血压超过24~26.66kPa(180~200mmHg)时 , 可考虑适当地降低血压 , 以预防进一步出血 , 但对脉压过大的患者则须谨慎降压 。
(2)血压要控制平稳 ,
使24h内血压的 ldquo;波峰 rdquo;和 ldquo;波谷 rdquo;接近 , 这样既可避免血压波动对血管壁的损害 , 又可防止血压过低可能导致的脑灌注不足 。 降压治疗不能过于追求快速的降压效果 , 或反复、大量、甚至联合使用多种强效的降压药物 。 常用利舍平(利血平)0.5~1mg , 肌内注射 , 25%硫酸镁10mg深部肌内注射 , 6~12h可重复使用 。 也可用如转换酶抑制剂等其他口服降压药物或加用利尿药 , 但强烈扩张血管的药物应慎用或不用 , 当患者对降压应答完全不敏感时 , 则须注意颅内高压所致的血压增高 。
(3)降压不要过快 ,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将血压降低到上述水平或略高而又没有脑缺血的不适症状为宜 。 多数认为应将血压稳定在20~21.33/12~13.33kPa(150~160/90~100mmHg)左右 , 最好维持在比患者原有血压稍高的水平 。
(4)观察血压平衡状况
在使用脱水、利尿药等进行降颅压、抗脑水肿治疗的同时 , 必须严密观察血压、周围循环及水、电解质平衡状况 。 特别是呋塞米(速尿) , 能间接地使脑组织脱水及通过抑制水肿组织中的钠进入细胞内 , 而减轻脑水肿 , 其作为救治脑水肿患者的脱水剂已被广泛地应用 , 但连续大剂量地使用该药所造成的血压持续下降 , 血容量骤减和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
(5)观察血压的变化
在应用降压药物同时 , 应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 。 血压过高时 , 应抬高床头约30 deg;~45 deg; 。 血压接近正常时.将床头放低 。 如血压持续过低 , 应适当用升压药以维持上述水平 。
4.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是防止脑疝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 脑出血后 , 脑水肿逐渐加重 , 常在6h开始出现水肿 。 3~4天内达高峰 , 半个月后逐渐消退 。 脑水肿的结果是颅内压增高 , 甚至导致脑疝发生 , 因此控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应及时采取积极措施 , 控制脑水肿 。 临床上有指征使用脱水剂时 , 一般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 , 除非患者清醒 , 颅内压增高不严重又无呕吐 , 可选用口服药 。 在静脉注射或口服困难时 , 也可考虑直肠滴注 , 可用20%甘油或30%甘露醇 。 在严重失水又有颅内高压时 , 可试行颈动脉内注射甘露醇40~60ml , 可达到脑组织脱水而对全身影响较少 。 同时 , 必须根据颅内压增高的程度和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来考虑选用脱水剂及其剂量 。 在昏迷较深或出现脑疝早期征象时 , 须用强脱水剂 。 通常应选2~3种交替使用 , 如20%甘露醇、呋塞米(速尿)、甘油类制剂 。 有心或肾功能不全者 , 常须先使用呋塞米(速尿) 。 胶体液 , 如20%或25%的人血白蛋白 , 可防止血容量减少 , 避免低血压 。
急性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脑水肿 。 肾上腺皮质激素中以地塞米松抗脑水肿作用最强 , 特别对血管源性脑水肿 , 常用量10~15mg加入葡萄糖液中或甘露醇中 , 静脉点滴 , 1~2周内减量至停用 , 激素的作用比较缓慢 , 由于脑出血的昏迷者多易合并消化道出血和肺部感染 , 可能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加重或掩盖病情 , 加上激素降低颅内压作用缓慢 , 不能迅速抗脑水肿 , 故不主张常规使用 , 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压、溃疡病者应慎用或禁用 。 因易诱发应激性胃出血 , 应同时用胃黏膜保护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