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王立铭:德尔塔突变株入侵,新冠防控需要新思路
大家好 , 我是王立铭 。2021年8月6日 , 第30期《生命科学·巡山报告》又和你见面了 。我相信 , 最近你和我一样 , 在密切关注这一波从南京禄口机场开始、逐渐扩散到全国15个省区市 , 感染人数已经超过400人的新冠疫情 。这是在2020年3月9日 , 中国本土新冠疫情实现零新增之后 , 国内最严重的一次疫情反复 。
王立铭:未来的医疗是什么样子的
文章图片
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 知识分子
撰文:王立铭
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文章图片
你肯定也已经知道 , 这波疫情主要由新冠 “德尔塔”(Delta)突变株引起 , 这是一种公认传播能力超强、病毒载量更高、感染持续时间更长、致病性也有所增加的新毒株 。这大大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 也给疫情防控的未来走向增加了不少不确定性 。
当然 , 我毫不怀疑这一波南京疫情也会被我们成功控制 。在过去近两年时间里 , 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配合群防群控 , 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无私付出 , 已经一次又一次证明了我们的疫情防控能力 。但与此同时 , 结合德尔塔毒株的特点 , 我想也许我们需要对新冠疫情的未来走向重新做一次推演 , 看看是否需要对我们的防控政策作出升级 。
新冠病毒将长期和人类共存
在新冠大流行1年多以来 , 人类无法彻底消灭新冠病毒 , 它将长期甚至是永久性的和人类世界共存 , 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 。在德尔塔株到来之后 , 这一点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
在2020年2月初的巡山报告中 , 我第一次提到新冠疫情防控可能需要考虑它在人类世界中长期流行的 “新趋势” 。我当时主要的理由是 , 新冠患者的基数庞大 , 而且疾病传播的隐匿性很强(特别是临床症状相对较轻 , 而且在潜伏期内就有传染性) , 这两个特点和当时大家普遍使用的参照对象SARS病毒截然不同 , 反而和流感病毒的特性接近 。因此 , 我们需要客观看待一种可能性 , 即新冠流行无法像SARS疫情一样被快速消灭 , 反而可能类似一个长期流行的 “大号流感” 。
在过去1年多的时间里 , 这个判断得到了更多数据的支持 。在这里我简单的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
新冠病毒传播的隐匿性强 , 传播链条难以彻底切断 。
这突出的体现在新冠病毒传播的两个特点上:很大比例的轻症和无症状感染;潜伏期的传播力 。
新冠肺炎的潜伏期较长(平均3-5天 , 范围一般在1-14天内 , 极少数案例记录到30天左右的超长潜伏期) , 且在潜伏期内不会出现临床症状 。与此同时 , 新冠肺炎患者中 , 有相当比例的患者症状轻微且不典型(如仅有咳嗽 , 低烧等常见症状) , 或全程不出现任何症状 。综合各国的研究数据 , 甚至可能高达8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1] 。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 , 潜伏期患者、轻症患者、无症状感染者 , 难以被有效识别、追踪、诊断和隔离 , 但仍然具有感染他人的能力 。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 , 可能有多达59%的新病例是由这部分人传播的 [2] 。这部分人群的存在 , 使得病毒传播链条难以被彻底切断 , 疫情长期存在和传播的可能性因此也大大增加 。作为对比 , SARS患者病情严重且较为典型 , 且在潜伏期无传播力 , 因此我们能够准确和全民的识别和隔离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 , 快速遏制疫情 。
- 科学探索|科学家研发毫米级机器人 可实现人体内靶向给药
- 科学探索|野生蝙蝠被发现可在4年后识别跟食物奖励相关的铃声
- 科学探索|盘点大自然6种能使身体部位再生的动物
- 科学探索|中国空间站的光学舱: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2024年投入科学运行
- 科学探索|科学家发现了本质上不会衰老的物种
- 科学探索|问天实验舱器箭组合体今天进行垂直转运
- 科学探索|新研究揭示了大象是如何避免癌症的
- 科学探索|一种新开发的抗生素被发现可以杀死耐药性细菌
- 科学探索|增材纺织法造出人工心室模型
- 科学探索|MIT团队找到改善工业沸水工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