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茶人——顾晓地的“茶壶经”

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何人,茶与壶都是以无法分割的关系与状态存在着 。在姑苏茶人顾晓地看来,用一把好壶冲一泡好茶,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匹配,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命运,一种归宿,一种境界……“茶”“壶”相融人生态度与境界此“茶壶”非彼“茶壶”,而是“茶”与“壶”高度融合的一种境界 。中国文字的确精妙,简单明了的一个词,道出了壶与茶之间千丝万缕、辗转难断的缠绵关联 。这种关联被姑苏茶人顾晓地发现、运用、无限地放大,并最终“上纲上线”成为了一种境界 。
不止一次静静地坐在那里看顾晓地用虔诚的态度泡茶,轻轻等待绽开最美味道的茶汤以最美丽的姿态呈现 。他对茶的态度不只虔诚,还有许多珍惜与宠爱 。一次,一位朋友泡一款普洱茶,一泡下去,茶最深处的苦涩全部挥散开来,难以入喉 。顾晓地心疼得直咂嘴,“你不能用这样粗暴的方式对待茶” 。然后,他重新取茶,重新冲泡,缓缓地将水流注入壶中,芬芳的茶汤明净地呈现,一口入喉,丝丝甘醇 。“泡茶要用心”,顾晓地一再强调,要真正地了解每一款茶的茶性才能泡出好茶 。不知道这对于茶来讲算不算一种知遇之恩?
有时候,顾晓地对于品茶讲究到了一种执拗的地步 。他不止一次地讲,用好壶泡好茶才匹配,这是态度问题 。对于他来说,茶具的讲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紫砂壶泡一种茶,而是要求二者之间品位的“登对” 。还不只如此,合适的水、合适的茶、合适的壶、合适的杯、合适的人与人数,都是一个合适的品茶环境中不可少的因素 。见到顾晓地之前,他刚刚获得了一盏福建漳州出土的“蛋壳杯”,刚好有朋友带来了品质非常不错的普洱茶,于是他“请”出一款道光年间的老壶来泡茶 。三五老友、老壶、老茶,就连杯都是老的,当接触到蛋壳杯薄入蝉翼的杯沿时,普洱茶厚重的芬芳缓缓地滋润了味蕾,细腻的口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受 。在那一刻,顾晓地的灵魂与茶交融了 。
精挑细选视茶如珍宝一位曾经与顾晓地同饮的朋友这样评论他:他实际上不能称为爱茶人了,就连茶痴也不能完全形容他的爱茶,所以就干脆把他称为“茶精” 。这位朋友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对古茶的制作原料有要求,真的是精挑细选;对古茶的制作工艺有要求——精挑细选;对古茶的保存有要求——精挑细选;对喝茶的过程有要求——精挑细选” 。四个精挑细选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顾晓地爱茶如命的挑剔态度 。不过,一般人还不一定会知道,这个“茶精”接触茶也不过就短短的三年时间 。
说到与茶相遇,顾晓地认为是“早晚的事儿”,更有可能是“冥冥中来自灵魂深处的一种呼唤” 。于是,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偶然间喝到一款“铁罗汉”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这辈子应该要追求的东西——茶,以及品茶后的那种平和从容的心态 。不知道是因为虔诚与用心的态度决定了事情的发展,还是顾晓地与茶真有缘分,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从岩茶、乌龙茶入手,一样样地品饮感悟 。也是机缘巧合,每种茶他都有机会喝到最顶尖的品种 。最终他接触到了普洱茶,然后再也没有其他的茶能够让他动心 。
他手中有一款“宋聘”,算是他所有茶中“资历”最老的普洱了,他小心地存放,用心地品饮 。他喜欢在喝老普洱的时候,品味其中经年的陈香滋味,那种缓慢发酵带来的醇厚口感,一如岁月的痕迹缓慢地流淌,令人沉静澄明 。
【姑苏茶人——顾晓地的“茶壶经”】顾晓地泡茶的方法极为纯朴,没有任何手法 。因为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茶叶里面所有的滋味一层层地“榨”出来 。不过同时他也非常用心,依据每一款茶的茶性小心地冲泡,有时候甚至是又泡又煮,虽然程序复杂,但于他却运用自如,仿佛一气呵成 。及至茶汤出炉,他则细细品味,视每一滴茶汤为珍宝 。他品味的,不仅是茶本身,更是茶的“人生” 。他说,“一泡好茶就好比一个美好人生的成长,需要经历其源头的成长环境 。同时,一个资深制茶人对茶性的理解,能够领悟爱茶人呵护的收藏环境,也是对当今存世为数极少好茶的恒定” 。
舍得之间悟人生真理顾晓地很瘦,有朋友开玩笑地称他是个“可怜人”,因为他为喝茶放弃了太多的东西 。
首先,饮食方面他不能吃葱、姜、蒜等味道辛辣的东西,就连荤腥也不能多沾 。因为这些东西吃久了,味蕾的感觉就会不那么灵敏,无法感受到茶的味道转化之妙 。其次,大家都知道,喝茶也是一件很“烧钱”的事儿 。当别人去享受人生的时候,他却用辛苦所得换茶喝,实在有点“得不偿失” 。
但顾晓地可不这么想 。他看上去自得其乐,泡自己的茶,悟自己的人生 。其实,人生的舍与得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对于顾晓地来说,能够找到人生的追求目标,本身就是一得;而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他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在不断地提升,他越来越从容、宽容,用友好的态度去看待某件事情,某个人,甚至是整个世界 。这,也是一得 。
尝试着问过顾晓地,如果有一天,没有能力拥有好茶好壶的时候,将如何处之?他说:“真有那么一天,喝白开水我也同样快乐,因为我曾经有过与茶美好的交集 。”看来,顾晓地是真的“得”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