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土族的来历习俗

土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 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0万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 , 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 。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 。

土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土族的来历习俗

文章插图
西部土族民族文化村
土族的民族历史
土族与蒙古族有着密切关系 。在互助土族中 , 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 , 以及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互助县一带 , 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 , 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 。过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
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军曾来西宁一带的记载 。当时互助县属西宁州治 , 可与传说印证 。明代安定卫的蒙古人受到攻击 , 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 。至于霍尔人 , 原是藏族对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区的游牧民的泛称 。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 , 近代则已专指土族而言 。互助县土族地区的合尔郡、合尔屯、合尔吉、贺尔川等地 , 传说是因为居住着霍尔人而得名 。据研究 , 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 。这与民和县境内的土族人自称“土昆”(音吐浑)相合 。当然也有人认为霍尔是胡儿一词的同音异写法 。源于吐浑、西夏、契丹、蒙古和匈奴部落中的邀濮 , 即辽金时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 。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时期了 。但是趋于统一的认识是: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 , 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党项、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形成发展而来 。
土族的饮食习惯
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 。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 , 小麦次之 。蔬菜较少 , 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 , 平日多吃酸菜 , 辅以肉食 。爱饮奶茶 , 吃酥油沙面 。喜庆节日 , 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 。男子喜欢饮酒 , 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 。饮食卫生也很讲究: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 , 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 。
【土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土族的来历习俗】 土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北部青海省 , 土族人以农业为主 , 兼营畜牧业 , 尤其精于养羊 。因此形成了别具风格的饮食文化 。
土族饮食同生产有直接关系 。牧区以食肉类、乳品为主食 , 农业区以青稞、荞麦、薯类为主 , 喜欢吃酥油炒面、油炸馍、手抓大肉、手抓羊肉、沓呼日、海流、哈力海、烧麦、j锅等 。爱唱奶茶 , 饮自家酿制的青稞酒 , 土语称“酩” 。
土族一般习惯于日食三餐 , 早餐比较简单 , 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为主食;午餐比较丰富 , 有饭有菜 , 主食为面食 , 常制成薄饼、花卷或疙瘩、干粮等食用;晚餐常吃面条或面片、面糊糊等 。
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为多 , 当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节日食品 。民间有不少以当地土特产为原配料制作的食品 ,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烧麦等 。
沓呼日
“沓呼日”是土族人招待客人的特有食品 。在麦面中加上清油、盐水拌匀 , 做成圆饼 , 放进灶内烤熟 , 吃起来酥脆可口 。土族人招待贵客时 , 桌上要摆一个酥油花的炒面盒 , 端上一盘大块肥肉 , 上插一把五寸长的刀子 , 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 , 这是主人对贵客最尊敬的招待 。
土族人有传统的饮食卫生习惯 , 吃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碗筷 , 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 , 分着吃 , 免得有病相互传染 , 也显得文明卫生 。
土族人非常好客 , 特别欢迎客人来访 , 哪怕是路过或前来投宿的客人都会受到热情招待 。当地有句俗话说:“客来了 , 福来了” 。宴席上 , 一般情况下主人要和客人喝三杯酒 。客人到主人门前时主人敬三杯酒 , 叫做“临门三杯酒”;客人坐在炕上主人敬三杯酒 , 叫做“上马三杯酒”;开宴后 , 主人再敬客人三杯酒 。不会喝酒的人也不用害怕 , 只要客人用中指蘸上酒 , 对着空中弹三下就可以不喝了 , 可见土族人是非常尊重客人的意愿的 。
日常饮料与当地藏族一样 , 喜饮茯茶、酥油茶 , 还特别喜饮用青稞酿成的酩流酒 , 酩流酒度数较低(约30度左右) , 清醇绵软 , 馨香可口 , 家家皆能自酿 , 在酿制时都习惯加一种名为羌活的中药 , 饮时味稍带涩 , 有散表寒 , 祛风湿的功效 。除酩流酒之外 , 还有互助白酒 , 如互助头曲、互助特曲、互助大曲、青稞液等多种 。
土族许多节日特色饮食 , 如:过春节时蒸花卷、馒头 , 炸油饼等;端阳节做凉面、凉粉;中秋节做多层大月饼(类似大馒头) 。十月初一吃饺子 , 十二月初八最喜用豌豆面做“搅团”吃 , 十二月二十三晚上做白面小饼 , 还要在小饼上刻出菱形的图案 , 并用麦草编一个草马 , 专门用来祭灶 。
土族的婚俗
土族举行婚礼时 , 前往接亲的年轻人都是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 , 大家叫他们“纳什金” 。娶亲的前一天晚上 , 男方家请的两位“纳什金”就要带上礼物和给新娘的服装首饰 , 牵一头母羊去参加娶亲 。他们到女方家时一般要受到非常热烈欢迎 , 但欢迎的方法却是十分特别的 。“纳什金”到女方家后 , 首先要和新娘的女伴们隔门对歌 , 只有一一回答上了姑娘们的问题 , 姑娘们才会开门 。但当他们走进女家大门时 , 姑娘们会用一桶又一桶凉水泼他们 。这时 , 女方的长者则会说:“贵客到了快迎接 , 姑娘们不要泼水!”其实是暗示开始泼水、多多泼水 。要是“纳什金”躲起来了 , 他们就会喊 , “纳什金到xx地方去了 , 年轻人不要往那泼水!”“纳什金”逃上楼 , 他们就会喊:“贵客上楼了 , 不要往楼上泼水 。”实际上是指挥大家泼水 。“纳什金”即使全身湿透 , 犹如“落水” , 也不能生气 。姑娘戏弄够了 , 则会请他们更衣入席 。土族人认为 , 水泼娶亲客 , 是为他们洗尘 , 为了向新人祝福 。
土族的宗教信仰
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教 , 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 。元、明以后普遍崇信喇嘛教 , 但民间信仰仍然存在 。土族地区有喇嘛教寺院40余座 , 著名的有佑宁寺、广惠寺等 。佑宁寺出了不少名僧 , 如章嘉、土观、松布 , 颇有影响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 , 互助县15所寺院占有土地69200亩 。寺院是土族的文化中心 。对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土族先民吐谷浑在辽东时 , 信奉萨满教 。至今在土族人的生活中仍可以看到萨满教的遗俗 。其中主要宗教活动有:祭敖包、白虎祭、选神羊等 。8世纪末苯教传入土族地区 , 14世纪趋于没落 。如今只有在互助、大通等地区的一些土族村庄中 , 有少量的苯教神职人员 。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