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理脾虚,脾虚怎么调理好


如何调理脾虚的方法? 生活当中, 你也许经常发现:有人偶尔会出现水肿, 有人平时痰很多, 有人老是爱腹泻, 有人舌苔很厚腻;这些情况看似毫无关联, 但是中医认为它们和“脾虚”, 体内湿气偏重大有关系!
中医学认为, 脾具有运化水湿的作用 。 所谓运化水湿, 是指脾在调节人体内部水液代谢、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 有重要作用 。 脾可以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 及时地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皮肤等), 变成汗和尿液被排出体外 。 因此, 在水液代谢的全部过程中, 脾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促进着水液的环流和排泄 。 人的消化, 也要依靠脾气的作用, 若脾气健运, 则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 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功能才能旺盛, 水液输布、排泄才能正常, 体内的水液才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 反之, 若脾失健运、脾气虚弱, 不但会出现腹胀, 便溏, 倦怠等消化失常症状, 而且还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 进而产生多种水湿停滞的病变, 如浮肿, 多痰, 腹泻等 。
中医认为脾虚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 多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 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 。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脾虚病症的治疗方法:
1.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 迁延反复, 完谷不化, 饮食减少, 食后脘闷不舒, 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 面色萎黄, 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 脉细弱 。 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 湿注肠道所致 。 治则:健脾渗湿止泻 。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
2.脾虚多涎
证候:神疲, 面色萎黄, 涎多清稀 。 《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 由脾气不足, 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 ”治则:补益脾气摄津 。 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
3.脾虚如球
证候:目之上下眼胞肿胀, 虚起如球, 无赤痛, 喜按 。 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 虚火壅于气分所致 。 治则:补脾益气为主, 辅以祛邪之药 。 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
4.脾虚水肿
证候:身肿, 腰以下为甚, 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脘腹胀闷, 食纳减少, 面色不华, 神疲肢冷, 小便短少, 舌质淡, 苔白滑, 脉沉缓 。 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 泛溢肌肤所致 。 治则:温脾利水消肿 。 主方:实脾饮加减 。
5.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 时作时止, 胃纳不佳, 食入难化, 脘腹痞闷, 口淡不渴, 面白少华, 倦怠乏力,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濡弱 。 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 胃气上逆所致 。 治则:健脾和胃止呕 。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
6.脾虚带下
证候:带下绵绵, 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 无臭, 并且面色淡黄, 精神疲倦, 不思饮食, 腰酸腹坠, 或下肢浮肿、便溏等 。 脾主运化水湿, 脾虚则运化无能, 聚湿下注, 伤及任、带二脉而致 。 治则:健脾益气, 升阳除湿 。 主方:完带汤, 水煎服
7.脾虚经闭
证候:经闭, 常兼见饮食不振, 痞满, 大便不实等症 。 多因脾胃虚弱, 健运失职, 复为饮食所伤, 饮食日见减少, 导致生化之源不足, 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 。 治则:补脾胃、养气血 。 主方:八珍汤加减 。
8.脾虚生热
证候:面色萎黄, 神疲倦怠, 目之上下眼胞肿胀, 舌淡苔黄腻, 脉细数无力, 烦渴不能多饮, 皮屑增多, 言语无力, 小便短赤, 耳鸣遗精 。 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 久而生热, 无养气血, 水湿不化, 阴虚阳盛 。 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 辅以清虚热, 滋肾阴 。 主方:人参健脾丸和知柏地黄丸加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