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脉,中医把脉正确手法
把脉怎么把! 1、《中医基础理论》要学 , 然后《中医诊断学》配合《濒湖脉学》一起学习 , 如果条件允许去其他中医那见习一下 , 学会还是有可能的 , 但是想学精比较难 。 一般把脉象分成28种 , 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 。 注意:《濒湖脉学》是一定要好好研究的 。
2、自学必在学好中医基础后 , 再读脉学有关书籍 , 接触临床慢体会 。
扩展资料:自学也有三忌
一忌浮:指自学之人 , 心不专一 , 不能深入书中 , 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下 , 当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什么结果之可言;二忌乱:指自学之人 , 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和步骤 , 一会儿看这本书 , 一会儿看另一本书 , 好像蜻蜓点水 。
这种杂乱无章 , 没有系统的学习 , 也必“学无所成”;三忌畏难:指自学之人 , 在自学过程中 , 有的内容看不进去 , 发生了困难 。 孰不知 , 凡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 , 也正是知识贫乏的具体反映 。 如果不以钉子精神向深处深钻以求解决 , 反而畏难自弃 , 必然枉费—番心机 , 半途而废 。 记
得古人鞭策人们学习 , 说出许多的格言和警句 , 如什么“石杵磨锈针 , 功到自然成”啦 , “精神一到 , 铁石为开”啦 , “不经一翻寒彻骨 , 焉得梅花扑鼻香”啦 , 都说明了一个真理 , 那就是只有坚持学习两不畏难的人 , 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
怎么把脉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 , 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 。 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 , 称为“寸口”诊法 。 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 , 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 。 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 , 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 , 右关反映脾胃 , 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 , 左关反映肝 , 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
仔细观察 , 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 , 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 , 对应肝、脾胃(中焦 , 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 , 泌尿生殖系统) 。 如此 , 小小的“寸口” , 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
仅此还不够 , 在切脉的时候 , 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 , 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 寸、关、尺三部 , 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 , 合称为“三部九候” 。 不同手法取到的脉 , 临床意义不同 。 通常 , 脉浮于外者 , 病位浅 , 沉于里者病位深 。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 。 首先 , 要求安静 , 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 。 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 , 待安静后方可诊脉 。 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 , 调整呼吸 , 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 , 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 。 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 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 , 手腕舒展 , 掌心向上 。
其次 , 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 , 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 , 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 。 若患者身材高大 , 布指宜疏;矮小者 , 布指宜密 , 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 , 不分三部 。
学习诊脉 , 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 。 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 。 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 , 节律规则 , 脉型不粗不细 , 不浮不沉 , 不刚不弱 。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 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 , 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
推荐阅读
- 如何给视频配音,如何给重新视频配音
- 如何包装自己,人要学会包装自己
- 如何押韵,如何快速学会押韵
- 如何榨果汁,如何榨果汁比较好喝
- 如何建立自信,16怎样建立自信
- 如何学唱歌,三分钟改掉用喉咙唱歌
- 如何下载网页上的视频,从网页上直接下载视频
- 如何做网店,奥莱网店怎么开
- 如何积分入户,上海如何积分落户
- 如何打喷嚏,人工打喷嚏方法